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高達1.8米的滿屋黃金替國王贖身,一萬二千年前文明自此衰落

以高達1.8米的滿屋黃金替國王贖身,一萬二千年前文明自此衰落

以高達1.8米的滿屋黃金替國王贖身,一萬二千年前文明自此衰落 | 文 三隻眼文齋

在安第斯山脈濃密而滿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在一個圓形湖泊之畔,有一個誘人的傳說,那裡埋藏著古老印加王國的無數黃金和珠寶。幾百年來吸引了無數鋌而走險的尋寶人的目光,也給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熱帶雨林中的丘陵地帶有一片肥沃的谷地,最晚在一萬二千年前,這裡就有了一群以漁獵為生的人,他們捕魚打獵,開墾耕地,建造灌溉系統,在這裡繁衍生息。公元10世紀左右,一支印第安人部族以庫斯科(今秘魯境內)為中心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印加王國。印加王國到16世紀時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創造了極為璀璨的文明,道路四通八達,陶瓷、黃金和紡織品的工藝精美絕倫。

在這神秘的安第斯山脈密林深處,盛產黃金,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黃金和寶石礦藏地。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的子孫,把黃金稱為「太陽的汗珠」,白銀稱為「月亮的眼淚」。印加人並不以黃金作為貨幣,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屬於「神的財寶」,只用於裝飾祭祀的神廟。太陽神廟和月亮神廟分別用黃金和白銀做牆板,鑲嵌著不計其數的寶石。印加人認為通過勞動生產的紡織品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他們以「布」作為貨幣。因此,當西班牙殖民者虎視眈眈地要攫取印加人的金銀珠寶時,他們大都不大理解這種對「神的財寶」的瘋狂熱情與貪婪。

正是印加人這種與世隔絕的純真和盛產金銀珠寶的礦藏,給這個始於一萬二千年前的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使得今天的人們只能在傳說中緬懷這一段璀璨的歷史。大約在1525至1527年間,印加國王駕崩,遺命由長子瓦斯卡繼承王位,不幸的是,次子阿達瓦爾帕覬覦王位很久了。兩個兒子為爭奪王位進行了5年曠日持久的內戰,整個印加加王國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國力遭到極大損耗,終於給對黃金垂涎日久的西班牙殖民者以可乘之機。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主動向查理五世請命,前去征服這個「黃金國度」,查理五世封他為即將征服的殖民地的總督。

早在1502年,弗朗西斯科就因為「黃金國度」的傳說來過這裡,親眼目睹了印加王國的驚人財富。時隔30年後,弗朗西斯科再次有備而來,帶著177名西班牙士兵(其中62名是騎兵),帶著他不可遏制的對財富和榮耀的幻想再次踏上了南美洲大陸。由於內戰,西班牙人沒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一路順風順水地闖進了印加人的國度。已經戰勝並囚禁了哥哥的阿達瓦爾帕,出於印加人好客的天性,竟然派使者去歡迎西班牙人,並送上禮物,邀請他們入城。本來這隊不足200人的殖民者即使擁有先進的武器,要輕易控制印加王國也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不知阿達瓦爾帕是因為輕敵還是由於無知,他將數萬軍隊留在了城外,卻帶著如雲的僕從,坐著鑲有金銀鱗片的金光閃閃的轎子,手無寸鐵地來到陽光燦爛的城市中心廣場,親自迎接這群西班牙人。結果,西班牙人對他的熱情的回贈是一支支噴火的槍筒。槍炮聲中,不知如何抵抗的印加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國王阿達瓦爾帕被當場俘獲,並被囚禁在一間大約6.1米長、5.2米寬的屋子裡。囚禁中的阿達瓦爾帕莫名其妙,不知道這群窮凶極惡的西班牙人所圖為何,只得呆在在大約30平方米的屋子中瑟瑟發抖。

最後,阿達瓦爾帕終於理解到這批不速之客對「神的財寶」黃金的覬覦之心。為了重獲自由,他提出用金銀來贖身。阿達瓦爾帕站起身來,在囚禁他的屋子的一道牆上約1.8米高的地方畫了一條紅線,表示願意以高達1.8米的滿屋黃金來替自己贖身。弗朗西斯科假意答應了阿達瓦爾帕的條件,於是,黃金、白銀源源不斷地從各地運來,共有13400磅黃金和26000磅白銀。然而,貪得無厭的弗朗西斯科為了達到永久控制印加王國的目的,還是殘忍地殺害了阿達瓦爾帕,轉而扶植起一個傀儡國王。自此,這個始於一萬二千年前的文明開始走向衰落。

但是,關於印加王國財寶的事情並沒有結束。據說,阿達瓦爾帕被殺害之後,大量的金銀被人們埋藏了起來,人們寧死也不說出藏寶之處。比如,聖城帕查卡馬克神廟曾經供奉著的純金塑像、金色的太陽與純銀的月亮、以及金制的祭祀器皿,都被藏在了莽莽蒼蒼的雨林深處,祭司們對藏寶之處也守口如瓶。而且,早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哥哥瓦斯卡因為預感到弟弟阿達瓦爾帕的謀反之意,就已經將所有財寶轉移至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了。據說,為了疏散這批財寶,共動用了2萬名工人和1萬頭美洲駝,連續幹了近三個月。直到今天,這筆印加王國的巨大財富,還在吸引著源源不斷到來的尋寶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三隻裝黃金的木盒,4百萬兩藏金曝光,尋寶人找到純金「守護神」
1400年前古墓堆滿玉器和金手鐲,墓主操作的儀器現代無法解釋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