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河南是中原腹地,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之上,出土過許許多多的文物。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卻靜靜躺在博物館的櫥窗之中,以獨特的方式訴說著當年的輝煌燦爛。河南博物館中有超過17萬件的珍貴文物,它們的經歷各異,有的文物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一段趣聞、一段歷史。

比如今天要說的祖辛卣,便是有著鮮為人知的經歷。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個秋天,河南輝縣褚丘鄉一位農民,正在忙著犁地時,突然感覺犁頭碰到了硬物,而且行動費勁。他停下手頭的工作,小心翼翼刨開泥土,便發現了這件文物。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出土的時候,它渾身是泥,誰也辨別不了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當時也有不少人圍觀,但這位農民仍然扔掉手頭的農具,徑直走向家中。雖然在當時的文物意識沒有現在這麼濃厚,但輝縣曾經出土過不少重要文物,因此當地人還是見多識廣,知道它價值不菲。

這個消息在當地還是傳開了,有人報告了文物部門。為了保護國家的財產,為了不讓文物流落民間,專家特意上門向這位農民做思想工作。但是,出於私心,發現者一次又一次否認自己私藏文物。直到當地領導、專家第三次到他家,耐心宣傳相關法律、政策和獎勵辦法後,這才看到了傳說已久的文物。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原來這是一件卣(yǒu),就是古代酒器的一種。所謂卣,就是一種整體外型呈圓形或者橢圓形的酒器,底部有腳,絕大部分有提梁,一般是用來盛放美酒的。

在古人看來,酒器的名字可沒有現在這麼單一,用酒杯、酒壺基本上就能涵蓋一切。在當時,酒器分為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等,它們的形狀、大小甚至上面的配件,都可以影響其定名。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當專家看到這件卣,立即被它的精美外形所震撼。在場之人,無不為之嘆服,也深知這件瑰寶一經面世,便會驚艷世界。它的造型繁瑣而又精緻,上部的卣蓋,是以扣狀方式緊密與口相連,最大程度保證了美酒的香味不會輕易散發。蓋上又有菌狀鈕,方便取出。卣蓋和器身,均勻分布著四條扉棱,讓整個器物顯得更具有立體感。

在它的表面,密密麻麻以雲雷紋為地章,又有鳥紋、豎瓦紋等等附在其上。這些看似繁雜的紋飾,構造了一個瑰麗神奇的藝術品,也讓此酒器顯得詭譎神秘,引人遐想連篇。

另外,這件文物之上還有兩處動物造型,使得更富有生氣和想像的空間。一處是在提梁之上,獸頭造型面目猙獰,顯得十分可怖。另一處是下腹部,鳥形圖案以高浮雕得手法展現其中,怒目凝視,讓人感覺到靜穆之美。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雖然有著依依不捨之情,但是那位發現者還是將其捐獻給了國家。當它這件酒器被送入新鄉市博物館時,因為發現在蓋內及器底兩處均刻有「祖辛」二字,因此被命名為祖辛卣。

祖辛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商王祖乙的兒子,也是商朝的第十二位君主。因此,這件祖辛卣,很可能是當時的「御用之物」,具有極高的價值。

農民挖出頂級酒器,專家三顧茅廬才將其請出,現已是國寶文物

更讓專家興奮的是,通過仔細研究,它們發現扉棱、提梁等部件上面有明顯的范鑄痕迹。由此證明,這件藝術珍寶,並不是簡單地一次澆鑄成型,而是將主體鑄造完成後再二次澆鑄而成。二次澆鑄是青銅器加工的重大突破,有利於製造出更精美的器皿,這也是中國冶煉技術的長足進步。

這件文物,本來是撥付給新鄉博物館。後來在上世紀末河南省博物館新館落成,為了充實展廳藏品,經過上級同意,祖辛卣被允許撥付給河南省博物館收藏。在規模更大的河南省博物館,祖辛卣能夠向更多的人展示它的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默默無聞,隨手題寫在牆壁上的詩,卻成為千古絕唱,人人必讀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