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上海之春」,看「90後」如何挑大樑

在「上海之春」,看「90後」如何挑大樑

這是1992年出生的孫卓漢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他是上海音樂學院一名研究生,去年11月在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中一舉奪魁。在4月17日晚的《為你歌唱——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三)》音樂會上,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鋼琴家孫穎迪甘當綠葉,把舞台交給了孫卓漢和其他幾位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他們讓《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願》《我住長江頭》等傳唱已久的老歌有了青春的氣息。

正在進行的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新人新作佔比40.5%,大大超過歷年30%的平均水平。僅上海音樂學院,今年就有27部新作推出,37位新人亮相。舞台上處處都是「90後」的身影:1992年出生的上海民族樂團青年二胡演奏家盧璐、1998年出生的上海音樂學院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沈子鈺,都將首次在「上海之春」舉辦專場音樂會。當然,還有一些「90後」,早就是「上海之春」的老朋友了,比如1992年出生的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年紀輕輕已是第五次參加「上海之春」。他的《第六交響曲》《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都是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首演,這一次,他的新作《第八交響曲》也將在這裡亮相。

廖昌永取消了自己的獨唱音樂會,甘當「綠葉」,獻唱《祖國,我親愛的母親》和《沁園春·雪》。

把傳承重任交給他們

連續兩年,廖昌永已在「上海之春」舞台上舉行兩場「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每場都一票難求,引發轟動。但今年,他選擇了帶著一幫「90後」一起登場。他說:「我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舞台的時候,還是上海音樂學院大三的學生,這個舞台給了我巨大的鼓勵。如今,希望能借『上海之春』的舞台讓更多觀眾認識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也鼓勵他們接過接力棒,加入到推廣、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的行列中,傳承和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孫卓漢在上音學習和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德奧藝術歌曲,但他一直對中國藝術歌曲充滿興趣。借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的契機,孫卓漢花了許多時間來學習和研究中國作品。他在複賽時演唱的一曲《釵頭鳳》,被曲作者周易贊為「最好聽的版本」。因為這場比賽,孫卓漢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登台機會,前不久上海音樂學院歌劇《湯顯祖》赴澳大利亞巡演,他在墨爾本演奏中心的那場演出中挑大樑扮演湯顯祖,那是他第一次參與歌劇演出。

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金獎獲得者孫卓漢首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

4月17日晚的音樂會上,孫卓漢演唱了兩首作品,民歌《想親娘》和《在那遙遠的地方》。後者選的是俄籍作曲家齊爾品編曲的版本,十分罕見,孫卓漢特別找來了華人歌唱家斯義桂的版本,但也僅有半截錄音可供參考。孫卓漢說:「我希望能讓觀眾在熟悉的樂曲中聽出一點不一樣。就像這場音樂會,全是新人出演。雖然大家沒有廖昌永老師這麼成熟穩重,但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個性,不一樣的聲音,希望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讓大家愛上這些中國作品。」

為他們量身定製新作

今年的「上海之春」,有6台青年藝術家專場演出。4月21日晚,上海民族樂團「90後」二胡演奏家盧璐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帶來《弦歌·心路》二胡專場音樂會。近年來,上海民族樂團不斷湧現出一批朝氣蓬勃的民樂新生代,盧璐便是其中的代表。她進團尚不滿五年,但已在《共同家園》《梔子花開了》等大型舞台上嶄露頭角,首演了二胡協奏曲《近月》多部優秀原創作品,積累了豐富的舞台經驗,展現出當代青年民樂演奏家的風采。

4月21日,上海民族樂團「90後」二胡演奏家盧璐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帶來一場專場音樂會。

這一次專場音樂會,盧璐挑戰的全都是分量很重的協奏曲。包括金復載的《春江水暖》、劉文金《長城隨想》、高韶青的《戈壁》和陳欣若的《弦舞妙墨》等。在日常的排練和演出之外,要短時間拿下這些作品,對盧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啃下這些作品,很長一段時間,盧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埋頭練琴。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對於青年演奏家而言既是鼓舞亦是鞭策。要牢牢把握傳統根基,也要展現當代青年演奏家的獨特風采。」在她看來,藝術家和作品是緊緊相連的,一部符合藝術家氣質的好作品可以助推藝術家成名成家。此次上演的《弦舞妙墨》,就是上海民族樂團特地委約青年作曲家陳欣若為盧璐量身定製的新作。

「這部新作非常美,也非常獨特。它將二胡化作一支毛筆,在樂隊中作畫,渲染出一幅充滿意境的山水美景。二胡旋律性很強,但在這部作品中,它和樂隊做到了真正的融合。」盧璐說,「能在『上海之春』舉行我職業生涯第一次正式的獨奏音樂會,我格外珍惜。二胡是一件古老的樂器,我希望能通過演繹有創造力的新作,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的審美融合在一起,讓這件樂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1998年出生的沈子鈺,也將在本屆「上海之春」帶來一場中提琴專場音樂會。

持續追蹤他們的成長

「90後」作曲家龔天鵬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是在2002年,當時他還是上音附小的一名琴童,在一場名為「小小演奏家」的專場音樂會上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鋼琴作品《杜姆卡》。而再一次參節,已是11年後的2013年,還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生的他,在第30屆「上海之春」舉辦了首場個人作品音樂會。對於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上海之春」總會給予持續的追蹤,這些年來,「上海之春」推出了龔天鵬一部又一部新作,見證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成長。

4月27日晚即將由上海愛樂樂團首演的《第八交響曲》,是一部音樂版的「旅行者遊記」,從廣闊蒼茫的敦煌、內蒙到孤獨偏遠的小縣城,從韻味濃厚的老北京衚衕到熱鬧繁華的上海、紐約,從古典音樂聖地維也納到歷經災劫的汶川……龔天鵬運用了海納百川的交響樂語彙,展現了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以及對各國各民族和平相融的美好祝願。

龔天鵬說:「在我心中,『上海之春』一直充滿著青春和朝氣。每年4、5月,全國新作品、國際藝術友人匯聚一堂。它敢於推新人新作,也不斷優化申報系統,讓優秀節目與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希望它能不斷為國內外知名與不知名的優秀青年藝術家打開分享碩果的大門,成為一個充滿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音樂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正式啟用,線下線上聯動打造長三角區域科創板服務品牌
勇攀基礎學科「高峰」,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李強赴復旦調研,划下這些重點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