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女兒綜藝」突然多了 爸爸們也跟著紅了

「女兒綜藝」突然多了 爸爸們也跟著紅了

蘇明玉和蘇大強才在不久前和解,但原本看起來「風平浪靜」的父女關係卻也成了近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熱門。

在傳統的家庭里,「父女」較之「母子」關係往往顯得更溫和。母親的事無巨細和兒子的叛逆乖張似乎更帶著天然的矛盾性、戲劇感,「對抗」一以貫之。相比之下,有如「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這樣的俗成觀念更被深信不疑,因而大眾文藝里更願意加以刻畫的通常也是前者。然而,幾乎是毫無徵兆地,父女關係視角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在短時間內蔚然成風。從電視台到網路,《我家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女兒們的男朋友》等等節目讓人們忽然意識到,看起來「千篇一律」的父女關係里,其實每一款各有各的迥然個性,也帶著以愛之名的諸種語焉不詳。

爸爸從「缺席」到「入席」意味著什麼?父女關係交互之下的現實複雜性在哪裡?父女檔「觀察」扎堆,為什麼還能生成源源不斷的看點?

在此類「父女檔」漸趨規模化的節目里,我們總能從中提純出部分具有普遍性的現實關照。我們確實能看到「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這般話語的出處,父親對女兒的寵愛甚至於寵溺,比起其他情感關係來說無疑是「牢靠」的。並且,無論建立在怎樣的情感模式之上,父親對女兒看起來雲淡風輕但十分有力的關切都是實實在在的。當然,在不盡相同的個案里,我們同樣能明確感受到這種代際關係當中其實也交織著更多複雜的現實狀況。

心理學家尼金·瑪洛娜指出,「父親的行為舉止常常變成女孩用來修正自身性別角色的『鏡子』,以幫助其判斷和審視異性。」父親的強勢與否,會直接帶來女兒對「另一半」陪伴屬性的要求,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以父親為某種藍本來審視伴侶。《女兒們的男朋友》里,秦沛習慣於每天給女兒姜麗文打很多通電話,滿滿的愛意包裹之下,女兒的浪漫成為一種理所當然。與此同時,姜麗文同樣也試圖從自己的男朋友身上得到這樣的反饋,期待有更細膩、更頻繁的情感回應。

另一方面,父親對女兒生活的捲入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女兒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觀念。如《我家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中傅園慧爸爸這樣介入程度高的父親,對女兒有明確的情感期待:「希望女兒的男朋友像我一樣。」又或是《女兒們的男朋友》中的黃日華、黃芷晴父女,以父親的標準來審視理想伴侶已經成為黃芷晴的某種深信不疑。

當然,與之相對應的狀況,父親的事無巨細亦會讓女兒形成更高的情感期待,如果伴侶沒有「像爸爸一樣對自己無微不至」,情感關係往往顯得搖搖欲墜。還有父親不僅介入程度深且相當細節化,如《女兒們的戀愛》中任家萱、任容萱的父親,對女兒另一半的期待甚至比女兒自身更具體,這也是當前中國式父親具有代表性的狀況。

對家庭生活捲入程度低的父親,之於女兒的影響也相當直觀。《女兒們的男朋友》里「爸爸比女兒忙」的張潮父女,其關係就更顯獨立自主,但女兒時常過於隱而不發的情感狀態,也會讓在節目中觀察著的父親乃至於觀眾「心疼幾秒」。

這些節目讓我們看到,較之傳統視野里似乎不言自明的父女關係「共識」,投射到現實當中生成了值得進一步審視的表象。親子關係中的雙向視角,構成了某種社會性觀察的「全貌」。相比早早「入席」的子代觀察——即當代青年人觀察——早在觀察類節目成為熱潮之前就以社會(觀眾)觀察的隱性視角嵌入節目形態當中。但很顯然,對社會結構的再現不僅僅是平視視角,以父母為代表的親代視角介入則更有益於一種完整社會互動關係的熒屏構建。相比影視劇中更願意展現「母親」之於子女的影響,綜藝中「父親的入席」則起到了補完作用。它交織在「父愛如山」這樣的中國式代際情感話語當中,卻又有各自的差異和個性;它內化成綜藝里的敘事張力和現實張力,但還有著值得被充分發掘和表達的空間。

代際關係無疑是最顯著的「中國問題」之一,對代際關係的觀察也是對當代中國社會面貌的一種底層敘事。從全球語境來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庭敘事比中國更有獨特性和衝突性。有如拉康所言的家庭對幼兒從「想像態」進入「象徵性秩序」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式家庭在千百年以來的倫理秩序和道德傳統中延綿下來的「剪不斷理還亂」,讓子女的成人化、社會化過程更複雜。尤其在父權邏輯仍然深度作用於現實家庭結構的背景下,通常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其功能和身份的確立或偏移,都對子代的觀念養成與生存狀態有著更直接的影響。在這一層面上,「父女檔」作為一組強關係,父親的入席和缺席,女兒的嚮往自由和希望得到保護,在彼此的交織中形成了最具典型性的「當代狀況」,這是本土化的,也是有益於我們去審視自身與所處社會關係的重要線索。如同近一階段對「原生家庭」問題的熱議那樣,很多看起來不言自明的關係,都存在著不斷被放大、被凸顯的深遠影響。蘇明玉和蘇大強的關係或許是某種基於典型性提純而來的戲劇性,但何雯娜父女、范志毅父女、沈夢辰父女等等的觀察與被觀察,無論他們是協商式還是對抗式的存在,都是實實在在能被共情的現實。

相比其他種類的綜藝節目,我其實更願意看到觀察類節目成小趨勢,哪怕這其中也會存在同質化或表達方式近似的狀況。此類節目引發的社會關注和質疑,尤其是不少觀眾吐槽節目都像是變相的催婚節目,其實更有助於透視節目的社會意義。作為當前大眾文化的一種最直接的承載,綜藝節目所再現出的也理應是更普遍的社會共識,否則難以做到被大眾「追看」。大眾對這些父女檔節目的「敏感」,其實剛好就構成了對當下社會結構問題的反向思考——理想的家庭關係什麼樣?理想的情感選擇什麼樣?理想的生活方式又會是什麼樣?在這一點上,女兒的戀愛、爸爸的綜藝,形成了一種「啟動效應」,喚起人們重新審視自我及他者的意識,更理想的話,它或許還具有「糾偏」的潛質。

文|何天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消融」在牆上的肖像畫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