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7大姓居然將楊姓人作為祖先!

這7大姓居然將楊姓人作為祖先!

一、惲姓人

據惲氏家譜記載,惲代英是自常州武進有了惲姓後的第七十世孫。

從惲氏家譜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惲姓都是發源於常州武進。在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甥楊惲被封為平通侯,後來因為過失被貶為庶人,但他對此不服,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表示了不滿,漢宣帝大怒降旨腰斬。楊惲的兒子得到信息後遠遁今天的新北區孟城一帶。為避禍患,他把父親楊惲的名「惲」作為姓,從此世上就有了惲姓。

二、桂姓人

河東楊氏始祖楊乾的四代孫楊靈橫,因避禍改姓桂,現在的姓桂人以楊靈橫為始祖。

三、林姓人

福建省寧化縣廠壁村林姓家庭,將楊姓人做為自己的始祖。林姓人從福建遷梅州後,生活不知所措,幸有住家楊姓人籍舊丁單,林家人依靠楊家生活,寄籍於楊,計租均役,歡如骨肉,不知自己的姓了,楊姓人去世後林家人繼承家業歲時為楊姓人祭掃,必誠必信。迄今四百餘年。

四、董姓人

南宋時杭州人董世興,官朝議郎,入閩任同安鹽稅時,與泉州楊夢齡友善,世興病時家貧不得歸,遂將其子君選附養於楊家,承姓楊。後六世孫楊道賓,字荊嚴,明萬厲丙戍(1586年)進士及第,榜眼,授東宮講官,禮部左侍郎,習練朝典,纂修國史,卒溢文恪,著有《楊文恪文集》,追賜董公楊,贈禮部尚書。其子楊錫緱,以父蔭,官至刑部侍郎,不忘其本姓董,題疏懇求皇上恩准複姓董,奉明神宗朱翊鈞御批:「既承代久,不準複姓,賜予董楊公,仍以楊傳嗣。」秉承聖旨,自此在泉州建楊氏宗祠,中奉「南宋始祖朝議郎董楊公神主」。1935年泉州董楊宗祠始創。1950年在菲華僑楊岱嶽倡建菲律賓董楊宗親總會。1971年,台灣成立全球董楊宗親總會。一年活動一次,叫懇親會。不定期編寫「董楊研究」刊物。

五、石姓人

福建省廈門市坂美村,全村人都姓石,他們供的山西楊家將楊五郎的神像,聲稱楊五郎是他們的祖先。時至今日,該村的老年人也說不清,為什麼石姓人會以楊五郎為祖先。「我們從小就被長輩教導敬奉楊五郎,可誰也不知道有因。」坂美村的人告訴記者,楊五郎廟何時建造,也已經成了迷。

六、張姓人

在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河縣卡子鎮張家大院下院以北約一公里處,有一處古建築遺址,當地人原來都叫它 「楊大仙廟」。白河解放後,「楊大仙廟」被毀,當地人又將這裡稱之為「楊大仙岩」。

楊大仙非神非仙,而是真有其人,原名楊道先,系湖北大邑人氏,是西壩張氏家族的恩祖,一位難得的義士,當年張氏落戶西壩,緣於此人的引領,張氏在西壩的發展壯大,也全賴此人的輔佐。據現存《張氏玿房支譜》記載,西壩張氏原籍湖北武昌,其三十八世祖——日普公與楊道先是生死之交的朋友。清嘉慶年間,日普公因遭人構陷,官府所逼,被迫攜家逃亡,楊公舍家棄業,不辭艱辛,一路追隨守護。日普公本是一位飽學之士,當他逃亡至安徽英山邑時,被當地晉紳望族延請設館教學,可惜禍不單行,時隔不久,日普公便因驟染痢疾,百醫無效,卒於學館之中,一家大小由此又陷困境,英山邑自難容身,楊公只好肩負起扶弱養孤之責,攜日普公妻兒繼續流亡他鄉,一路輾轉,歷盡艱辛,最後定居湖北的竹溪。在楊公的全力輔佐之下,日普公的長子、次子陸續成年,正當家境有所好轉之際,張母胡氏又溘然故世,兄弟之間猶如桶箍告散,只得分家析產,各立門戶,長子盈達遷往四川,次子盈國留守竹溪,唯有三子盈晉尚未成家立業,楊公依舊照拂左右,恪守撫育教導之責。時年,楊公得知距此百里之外的興安府白河縣西壩尚有未經開墾之地,料想生計可求,遂攜盈晉逕奔西壩,並落戶於此。在楊公的悉心照料之下,盈晉得以成年、成家,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家勢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與東壩黃氏家族旗鼓相當的一方望族,故當地有了「東壩黃、西壩張」之說。盈晉發跡之後,感念楊公的養育之恩,視其為親生父母,供奉天年。楊公謝世之後,盈晉以親子之禮予以厚葬,春秋祭掃,歲歲憑弔,每逢祭祖之期,也必供楊公牌位,並教誨子孫依此而行不得擅改。隨後,又於西壩檯子對面依山洞建造「楊公祠」,並塑楊公雕像供於祠中,又置備田產,以應香火之需。

七、歐陽姓

今湖南江永縣田邊楊姓人稱宋史學家歐修之後,其譜寫:「吾祖歐陽修,字永叔,宋朝元豐年間入翰林及第.....」「尋至元未,亂寇煽惡,賦役頻加,於世家尤甚。是以祖諱新喜,字信齊,三歲失怙,零丁孑立,奉母萬氏,潛身白水家,易歐陽為楊。」歐陽修的岳丈楊大雅,是歐陽氏崇拜的人,歐陽後人拜楊氏為祖先,始於宋朝,盛於元朝。

楊氏霸氣!

居然有這麼多外姓人將楊姓人作為祖先!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民間歷史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記住這十二個字就可以了
文學的天才,治國的蠢才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