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米格23可變後掠翼設計成敗筆,先進布局沒帶來優勢反成一生累贅

米格23可變後掠翼設計成敗筆,先進布局沒帶來優勢反成一生累贅

在全新的「藍寶石」-23空中攔截雷達問世後,前線空軍把這個感測器/武器套件命名為S-23。1963年12月3日,米格設計局奉命開始研製集成S-23武器系統的新型戰術戰鬥機。

蘇聯前線空軍在1964年又給設計局提出了一個難題,要求該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STOL)能力。前線空軍擔心在未來的歐洲衝突中,北約會使用戰術核武器抹平華約的大型空軍基地,於是計劃把戰鬥機分散到跑道較短且無鋪裝,並經過偽裝的「戰役機場」上,而部署在這種簡易機場的飛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能力,於是米格設計局平行展開了兩個獨立研究,分別是升力發動機方案和先進的可變後掠翼方案,試圖為前線空軍的苛刻要求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最終前線空軍選中了時髦的可變翼方案,並賦予米格-23的正式編號。第一架米格-23原型機(產品23-11/1)在1967年6月10日首飛,米格被授權製造3架研發原型機和6架預生產型。來年7月,該機完成了工廠試飛和國家驗收試飛。

首批米格-23生產型被交付給利佩茨克試飛中心和前線空軍駐白俄羅斯的第116殲擊航空團(IAP)進行服役測試。試飛員和飛行員們很快都對該機深感失望,這種米格設計局最新產品的操控特性仍讓他們深感棘手。

由於在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上缺乏經驗,米格-23天生缺乏機動性,轉彎過載被限制在5.55G。更糟糕的是,該機事故頻發,導致設計局先後兩次重新設計機翼,「藍寶石」-23雷達也嚴重不靠譜,還需兩次研發升級才會具備作戰能力。所以,這次為期4年的服役測試令人沮喪。在這段時間裡,由於重大設計修改導致的生產線磨合和停頓,工廠僅僅又生產了另外90-120架米格-23。

所以米格-23M(M代表「修改」)被稱為是「鞭笞者」的第一種真正生產型就毫不奇怪了。米格-23M在1972年6月首飛,安裝了S-23D-III(D代表「改進」)火控系統。這種「鞭笞者-B」安裝一台額定推力18,300磅(8,300千克)(加力推力27,563磅,也就是12,500千克)的哈恰圖羅夫R29-300發動機,是一架高速截擊機,但仍難以駕駛,延續了機動性差的缺陷。雖然米格-23M的機身結構經過了加強,在機翼後掠45度時能承受8G持續過載,但反覆無常的氣動特性使飛機在達到這個極限過載前容易進入突發的、不可控的、猛烈的失控。

為了提高米格-23的操控性和機動性,米格設計局在1975年1月試飛了經過改進的「鞭笞者-G」,其中包括為前線空軍製造的米格-23ML(L代表「輕量化」)和為國土防空軍製造的米格-23P(P代表「截擊機」)。兩種飛機都具有改進的結構和更輕更緊湊的「藍寶石」-23ML雷達,重量減輕了1,450磅(660千克),機身的一些結構也經過加強,把機翼後掠45度時的過載極限提高8.5G。但是,「鞭笞者-G」翼根前緣的延伸段和翼套氣動修形並沒有根治米格-23不穩定且惡性的操控缺陷。

終其一生,米格-23都沒有擺脫操控上的昭彰惡名,在蘇聯解體之後從俄羅斯空軍迅速退役。

作者:阿姆斯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鼎盛軍事 的精彩文章:

為了抵消日本墜海負面影響,美軍欲將F35派往中東實戰部署
俄羅斯巨型直升機最新改型即將量產,或為中俄未來重型直升機鋪路

TAG:鼎盛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