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保衛大武漢的少年士兵:那一年,他才15歲!

保衛大武漢的少年士兵:那一年,他才15歲!

這是三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在他的《白馬篇》中描寫的一位馳騁疆場的少年英雄-遊俠兒。他曾在年紀輕輕時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入伍參軍,立志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榮耀。在偏遠的邊疆沙漠,遊俠兒苦練了一身好武藝,身手矯健,騎射一流,成為軍隊中的佼佼者。前不久,聽說敵軍再一次大軍入侵邊境,北方告急,遊俠兒躍馬登上高堤,加入了浩浩蕩蕩的軍隊,向西北疾馳。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馬篇》寫於距今1800年前,曹操平定北方時的場景,遊俠兒也只是虛構人物角色,無人知曉他的真實面孔,只是每每讀到此處,腦海中便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個英姿颯爽的少年英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有幸因為照相機的問世,目睹了「遊俠兒」的真正風采。

武漢保衛戰中的15歲少年士兵/攝於漢口

中國現存的,關於抗日戰爭(二戰)的照片很多,有城鎮被大屠殺之後的慘絕人寰、村莊被掃蕩後的蕭條破敗,也有不畏強敵,與之周旋到底的不屈不撓……但是,在他們的眼神中究竟充滿著怎樣的情感,是淚水?是仇恨?還是恐懼?我們無從知曉。因為,大部分老照片中根本看不清他們的臉,更不要說他們的眼睛了。

然而,在一組關於武漢會戰時期的老照片中,一名15歲少年士兵的照片赫然在目(如上圖),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軍人無比堅定的目光。

這張照片拍攝於1938年5月16日,武漢會戰陰雲籠罩下的漢口,距離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戰還有25天。當時,日軍已經佔領幾乎整個華北平原以及長江下游平原,並集結海陸空30萬大軍,企圖從南北兩路包抄武漢,入主江漢平原,讓中國軍隊無路可走,只能進入四川,以及雲貴、甘陝等山區,然後再逐步將其勢力和影響力進行緣化(比如偽政權形式),達到徹底控制中國的目的。

1938年5月底形勢圖

對於的中國而言,能否在武漢會戰中重創日軍,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重大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近乎全部的力量被緊急調往武漢周邊,全民一心,保衛大武漢。

在軍事力量對比上,中日擁有著極大的懸殊。日本為這次戰爭提供了500多架飛機,120艘海軍艦艇,以及大量裝甲部隊和重火力武器。為此,中國只能集結更多的兵力,以數量優勢來對抗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在鄱陽湖到大別山、信陽長達千里的戰線上布置了多達110萬兵力,嚴陣以待。

當時正在中國做採訪的美國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恰巧也在武漢地區,他和他的同事一行人記錄了許多關於武漢會戰的真實場景,不斷地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

日軍空襲漢口,一婦女在家園廢墟前哭泣

而在羅伯特·卡帕眾多的戰爭影片作品當中,又以他在漢口拍攝的這個15歲的少年形象最為經典 - 在這個戎裝少年的眼神中,有一種無比堅定的意志。所以,該照片一經傳回美國就迅速走紅,並登上了著名的《生活》雜誌,人們紛紛被中國人民誓死抵抗侵略的精神所感染,並唾棄日本法西斯的在華暴行,在國際上輿論上極大地聲援了中國抗日戰爭。

1938年6月11日,武漢會戰正式爆發,中國軍隊再次展現出不怕犧牲的精神,在長江、大別山沿線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以死傷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萬。雖然武漢最終沒能保住,但武漢會戰極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實力,使日本在短期內再無力量發動大規模會戰,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爭取了大量的時間,日本「三月亡華」的囂張氣焰從此被徹底澆滅。

武漢會戰結束後,這個十五歲娃娃兵最後的下落至今也無人知曉,是已經生還歸隊,還是不幸犧牲殉國?不管怎樣,這個少年曾經表現出的勇敢精神都鼓舞了無數的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與侵略者勢不兩立的決心,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當戰爭開始時,誰都不會是旁觀者。我想,這個15歲的娃娃兵奔赴武漢的那一刻,他的父母、親人都早已被拋諸腦後,作為一名軍人,他只想保衛眼前這片土地。因為,有國才能有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民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240年前,廣東華人在海外建立共和國,為何乾隆皇帝卻不承認?

TAG:草民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