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戴上這個蛙嘴盔,只要別低頭瞄準,騎槍糊臉都死不了!

戴上這個蛙嘴盔,只要別低頭瞄準,騎槍糊臉都死不了!

歐洲的騎士比武中的馬上騎槍競技項目,得分規則很簡單,命中盾牌和身體得一分,命中頭部但沒有落馬兩分,而一旦把對方打下馬就得三分,一旦有一方得到三分,則馬上騎槍競技階段結束。

典型騎槍尖,最左為競技用

所以根據騎槍比武的規則,無論是命中頭盔還是把人打下馬,瞄準頭部自然都成了第一選擇。儘管比武的槍在十四世紀後,從單純的磨鈍槍尖改成了王冠型的競技槍頭,而且槍桿也被做出種種加工以確保在衝撞下會破碎。但是無論如何,其衝擊力依然是十分可怕的。在缺乏保護的情況下,運動傷害幾乎無法避免,甚至會導致相當嚴重的傷亡。

被競技槍頭刺穿的盾牌

上圖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子。這是試驗者的鈍頭槍,也就是在15世紀前最為常見的比武用槍,在一次標準的騎槍對決中命中厚度為四分之三英寸的松木膠合板盾牌的結果。這樣巨大的衝擊往往會導致嚴重的腦震蕩,甚至顱骨骨裂,骨折,最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擊穿低質量的頭盔或者導致頸椎的骨折,造成癱瘓或死亡的悲劇。蛙嘴盔的誕生,就是為了在這樣的衝擊下保護使用者的頭部和頸椎。

蛙嘴盔內懸掛

在運動保護領域中,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思路,就是盡量限制容易骨折的部分的活動範圍。尤其是有著複雜的關節結構的手腕和腳踝部分。有過滑雪經驗的讀者應該都知道,現代的滑雪靴,實際是硬質的,一旦穿上,腳踝完全不能活動,這就是為了避免在滑行和摔倒時,腳踝被外力作用超出了活動範圍,導致脫臼乃至骨折。而蛙嘴盔的設計,也是基於這一原理。

而騎槍比武並不是戰鬥,而是比賽和演習。在這裡,危險只來自前方,目標也只來自前方。參賽者只需要能夠清晰地看見敵人,並且有效地控制馬匹和將槍指向目標就行。在這裡,生存性就代表著足夠強悍的耐衝擊性,以及足夠堅固的保護使用者的顱骨和頸椎。所以蛙嘴盔的造型和結構全都是圍繞著以上這兩個目的。

蛙嘴盔側面

蛙嘴盔的結構是前後開合的兩片式樣。 而兩側的孔穴,正是它對頸椎的額外保護由來。和一般的實戰頭盔『頂在頭上』的結構不同,蛙嘴盔是和胸甲連為一體的一個整體結構,而使用者的頭則是通過簡單的懸掛結構被固定在頭盔中。使用蛙嘴盔時,需要戴上特別的頭巾,然後把打開的頭盔從後面套上頭部後,將頭巾上的帶子穿過頭盔上的孔穴固定。之後再將面甲合下,與盔體固定。最後,將頭盔的頸甲或是固定片與胸甲進行固定,就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結構。

決鬥比武中戴著蛙嘴盔的選手

由於頭盔和胸甲固定,使用者的頭部也半固定在頭盔內,就算大頭衝下地栽倒在地上頭先著地,衝擊也會被分散到肩膀和軀體,避免了頭部和頸椎受到重創。此外,蛙嘴盔大部分採用較軟的無硬化鋼板製成,使它彈性更好,更能分散衝擊,但是又不軟到容易變形。在頭部,整個頭盔大部分採用倒圓錐形的結構,在顏面部向上擴張,在顱骨周圍形成足夠的空間,避免萬一頭盔受到衝擊後,有太多能量被傳遞到使用者的頭部造成損傷。

甚至那個長長的蛙嘴型面甲也有著精心考慮的目的。蛙嘴盔的整體結構,在戴上後,基本都微微前傾。讓使用者可以直視前方,操控馬匹和瞄準目標。而在雙方互相接觸的時候,只要挺直身體略略抬頭,以犧牲一瞬間視野為代價,這個蛙嘴結構就可以完全地將眼縫保護起來,對方的槍頭,或是折斷槍桿的碎片,都會直接在面甲上猾開,而不會傷到脆弱的雙眼。

固定盾和槍的決鬥比武用半身甲

只不過,再好的設計,也無法保護那些自信過頭的運動員。蛙嘴盔大大提高了比武中的生存性,但是卻無法避免有些騎士為了提高勝利的幾率。在最後一瞬間也不抬頭,而是保持著緊盯對方的姿態,而因為碎片造成的傷亡還是偶有發生。 有些歷史學家也因此認為,在1559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與蒙哥馬利伯爵的比武中發生的奪走了國王生命的意外,也正是求勝心切的國王在最後一刻依然保持著低頭瞄準的姿勢而導致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David Lee,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窮山惡水出刁民?阿富汗是怎麼煉成帝國墳場的?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