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成年人的學習能力遠比你想像的要複雜!

除了愛學習,你還得會學習。

僅僅靠自然的、讀書時代的學習方法,一定是事倍功半。

因為學生時代的學習跟成年人的學習,差別很大。

01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有許多聰明的中國人因為沒有接觸知識的途徑(沒有書籍、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即便很有天賦也無法進行學習。

在那個年代,知識的載體主要是書本和學校教育。但當時書籍極端短缺,教育機會也很少,所以有許多人雖然很想學習但從小沒有機會去讀書。1983年全國大學的錄取率是23%,而2013年的錄取率是76%。當時的年代又沒有互聯網,有多少青年想學習,但卻因為沒有資源和渠道而不知道在哪裡學?

真正的信息和知識過剩大致是這十幾年的事情。

記得在2000年的某個下午,約了朋友吃飯。在去吃飯地點的路上買了一份報紙,抵達飯店後朋友還沒到,於是我便開始瀏覽那份報紙。由於堵車,我看完報紙的新聞後繼續看廣告,看完廣告連報紙中縫裡面的各類啟示都看完了,那個朋友還沒來。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這除了說明北京堵車的厲害外,何嘗不說明那個年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少呢?如果放到現在,只要有一個智能手機,我可以看一天。

02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信息和知識都供應充裕的時代,如果你願意,可以在網上聽全球最知名大學(哈佛耶魯北大清華)的課程,既有視頻又有作業;你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到各個領域的專家最新的所思所想,甚至你還可以直接向他們提問與他們交流,許多有遠見的專家們也願意共享自己的知識。

從這個角度看,這是最好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去獲得你想要的大部分信息和知識!

更進一步看,傳統的教育教會了我們很多陳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識,譬如「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考試的時候就考這個「1840」,這是一個事實;還有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概念,當年需要記牢,因為考試的時候要考,解題的時候要用。

我們的教育受人詬病的地方是教了太多這樣的知識,但現在有了互聯網後,你記不住也沒關係,查一下就行(基礎知識需要記憶這個沒錯,但不能矯枉過正)。

在互聯網環境下,對於知識掌握的層次要求就變高了,僅僅記住很多陳述性和概念性的知識已經不行了,還要知道如何做、在什麼地方用,為什麼要用它等更高層次的知識。

環境的變化對應著學習方向和內容的變化,對大部分被教育「餵養」出來從來沒有自己判斷而缺乏選擇能力的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成了「我也愛學習,但不知道學什麼,那就什麼也不學了」,還有少部分的人,就「什麼都學」,造成許多原來「學習很好」的孩子也不會學習。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所以我們說,不學習不行,學習也不一定行

學習方向的選擇成為一個核心問題:如果你不知道學什麼,如果你不能多年聚焦於一個領域學習,或者你學習了多個領域的常識卻無法在哪怕一個細微領域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樣的學習就不會帶來競爭優勢。

03

學習能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什麼的問題。大部分學習能力差的人、學習效果不明顯的人,可能不是他學不會某個主題或者內容,而是他不會選擇。

關於學什麼的問題,有四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學習方向的選擇。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如果你沒有一個方向和目標,所有的東西都希望去學習,那你會被海量的知識所淹沒,如同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沒有方向就無法聚焦和深入,所以你在任何領域都不可能有知識上的深度,學了很多年仍然是入門級別,在專業上屬於「常識」,這樣的知識掌握多少個領域都價值不大。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應用,僅僅掌握入門級別知識的人更容易被替代掉。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學習的方向與個人的價值觀、優勢和特長相關聯,跟自己發展的目標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我們可以給出的建議是首先控制自己的貪婪(人生的時間有限,三年學一個領域效果遠大於一年學三個領域),少就是多;其次是做減法,不要被你的興趣牽引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將你喜歡的東西減少減少再減少,然後這就是你的方向。

04

第二個問題是學習內容質量的選擇

如果你讀某一個領域的大量論文,就會發現人類的知識進步其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拋去那些粗製濫造的論文,即便是高質量的論文,大部分對該領域知識的貢獻都是很小的。任何領域都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積累,到某個節點上可能會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出來。但要寫好一篇論文著實不易,許多時候一篇論文要持續好幾年時間才能寫出來。但這些努力,大部分時候也只能得出一個在小範圍內適用的結論。同樣,去認真讀論文是一件很費腦力的活動,但如果能夠系統地讀下來,卻是更快速的、最經濟的了解某領域的方式。

書籍也是這樣:真正有價值的書一定是需要時間和經驗去積累、沉澱出來的。因此許多人說寫出一本有價值的書比生個孩子都難,叫嘔心瀝血也不為過。即便是文學作品,設計、構思、寫作的過程也是一件精巧謀劃與費盡心機的事情。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真正反映現實(當下和歷史),才會真正引人深思。

路遙在1988年5月25日帶病寫完《平凡的世界》後,「站起身來,幾乎是條件反射不受任何控制的把圓珠筆往窗外一扔,之後號啕大哭」。陳忠實回憶寫完《白鹿原》後:在劃完最後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的第六個圓點的時候,兩隻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腦子裡一片空白,陷入一種無知覺狀態,背靠沙發閉著眼睛,似乎有淚水沁出……

真誠的創作都不易!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曾經有段時間研究了一下網路文學,發現裡面有不少很好的東西,但大多作品仍屬於粗製濫造——除了內容無限長、吐槽無極限這些特點外,很多其實達不到《故事會》的水平。現在許多排行榜排名靠前的書雖然看起來是在講道理,但這些道理大都來自於個體的感觸,為了論證他的感觸是普適的,又裁剪了許多故事來說明,讀起來很好讀,但卻沒什麼用。這些作品中的的想法和說法,大部分沒有經過驗證,其中的道理和規則,可能只適用於自己的環境和性格。

各種社交媒體裡面流行的也是這類文章,標題很吸引人,內容讓你看得酣暢淋漓,但看完以後只能讓你一腔熱血,然後就沒了然後。但他們還都叫自己乾貨。這些所謂的乾貨只不過是為了迎合大眾情緒、從各種嚴謹內容裡面摘出來的一些安慰劑罷了!

對於那些致力於成為某個領域專家的人而言,在學習時必須考慮自己獲取知識的效率問題。那些有關個人體會的書知識含量一般不高,如果從獲取效率的角度看,應該多去讀一些知識含量更高的書籍。尤其對於新手,當你還沒有做到融會貫通,不具備這個領域基本知識體系的時候,最好是能夠去讀那些單位文字里知識含量更高的內容,這才是最快的方式。

有些人經常問,每天看朋友圈,閱讀量超過一萬字,為什麼沒見水平增長?

如果將學習的過程看作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輸入和處理是學習的過程,輸出是用知識解決問題、寫作和語言表達的過程。

那麼,學什麼就是輸入的問題,傳統的學習是建立在知識資源有限的場景下的,在古代講「半部論語治天下」,開卷有益等說法,有一個前提就是輸入的內容質量是經過驗證的,譬如《論語》、四書五經等傳承數千年,已經被證明過是某些領域的精華。

但在當今的環境下,信息爆炸,知識的有效性及價值評估機制缺失,如果不做選擇的話,許多內容屬於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沒有有價值的輸入,很難期望產生高質量的輸出。

就像某網紅早些年說的「我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我現在都是看社會人文類的書,例如《知音》、《故事會》」,名眼人們只當笑話看。

股神巴菲特說自己只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頭版,這樣的話雖然有些絕對,但表明了高效獲取信息時對於輸入質量的嚴格要求。

05

第三個問題是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需要學習的知識。

如同爬山,當你在山腳的時候,無論你有多麼瑰麗和奔放的想像力,估計也很難想像出山頂的風景是什麼樣。

那些初入門和進階的人,對這個領域和崗位需要掌握什麼是不清楚的

譬如你大學畢業後到一家機構的工藝部門上班,你立志要成為工藝專家,並樂於學習不怕吃苦。但問題是,這個時候你該學什麼,成為工藝的專家應該掌握什麼,其實你是不知道的,或者你自己想的不一定是對的。新手在一個領域開始的時候其實是不知道合理的結構是什麼的,這個需要在實踐中迅速去補充的;同時需要貴人指引,高手告訴你應該學什麼;最後,需要遍歷各種事情發現自己究竟缺什麼。

這部分的內容我們在後續的知識結構部分會詳細講到。

學習能力強的人有什麼秘訣?

第四個問題是你是否掌握學習的框架。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較高的學習能力,我們有個簡單的問題,就是 「假如我想了解關於UFO(不明飛行物)的知識,應該去學什麼?」。大部分人面臨這樣的問題時就有點懵,雖然也可以基於自己當時的想法說一些,但誰能保證你當時說的就是正確的呢?

真正的會學習,需要掌握學習一個領域、行業、企業、人、問題的框架和模型。當提到大部分經常學習的對象時,首先頭腦中要有相應的模型。

學習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學什麼,一個複雜的問題一定是多個維度的內容,這些維度構成了學習框架。

如果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框架,那學習的時候就類似於盲人摸象,如果時間足夠並且你的運氣足夠好,到最後也許能夠拼出來,但誰知道呢?

而學習的高手是,大部分他需要學習的問題都有相應的框架,所以在學習新領域的時候他仍然比普通人更快、更高效。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