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兩千年前絲綢古道上消失的琵琶箜篌,他們用視覺影像還原在了舞台上

兩千年前絲綢古道上消失的琵琶箜篌,他們用視覺影像還原在了舞台上

七部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跨界演繹,運用高科技視覺影像與舞蹈串聯交織,這樣的舞台將如何帶領觀眾穿越時空?

作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參演劇目,跨界融合藝術劇場《東去西來》於4月17日-19日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連演三場。該劇目由上海音樂學院出品,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帶頭人代曉蓉教授牽頭策劃製作。它於2018年10月在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是「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項目以及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扶持項目。

一面秉承東方文化的「氣」與「意」,一面又融入大量西方音樂元素。熱情甜蜜的新疆風格音樂,在傳統室內樂的推波助瀾下,邂逅深沉內斂的布魯斯;弦樂四重奏請舞者在NEW Age風格中肆意舒展;阿卡貝拉和馬頭琴的對話,構成了奇妙的復調;擊節樂則唱出了跨越種族的和諧讚美之歌。音樂、繪畫、影像、表演、舞蹈以及戲劇等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同台輝映,聚合成不同的舞台張力。

開篇作品《擊節》以來自雲南佤族的聖物「木鼓」為主要創作對象。人聲中融入阿爾泰山地區原住民族所特有的歌唱藝術「呼麥」,與質樸粗獷的木鼓聲、多媒體影像間交相呼應。

《擊節》

全篇七部音樂作品,運用高科技視覺影像作為敘事主線。據了解,舞台上呈現的影像效果均由上音數媒學院師生製作完成。為追求純凈超然的視覺效果,製作團隊還特地奔赴草原、湖泊、森林、古建築村落以及城市,取景拍攝,

《對話》

由黃豆豆表演的《鏡·界》,舞台中央安置了一個虛實並置的劇場空間,真人表演與幻影影像交錯出現,實有的舞蹈肢體與飄忽的光影、樂音相輔相成,互為鏡喻。透過虛實、有無之間的對峙糾結,探尋鏡像視界的共築。

《鏡·界》

消失的古樂能否復原?亦真亦幻的《夢回》做了一個實驗。作曲家根據龜茲壁畫樣式,將消失的古代龜茲音樂復原。通過多媒體全息影像視覺,隋唐時期的龜茲樂舞結合壁畫,用當代審美重新演繹了兩千年前絲綢古道上的琵琶聲咽、箜篌流水。

《夢回》

七部創想型音樂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音樂元素,器樂、歌唱、舞蹈、繪畫等表現方式構建其中。據項目策劃人代曉蓉教授介紹,新時代的舞台需要在傳承中開拓創新,和諧共生,跨界和融合將為舞台藝術帶來嶄新的生命力。上海有著海納百川的基因,這裡聚集了海內外的藝術家,開創更多高質量的創作平台、實現藝術多元繁榮,是她和團隊未來努力的方向。

她希望透過視覺與音樂的窗口,觀眾可以踏上一次穿越古今、跨越民族、融匯中西的神奇之旅,在視覺、聽覺的新互動中,體驗文化交匯從何而起、向何而去。「藝術表演將向大家呈現東方精神、西方演繹的無限魅力,以及民族自信的強大生機和力量。」代曉蓉說。

據悉,從今年3月起,上海音樂學院與遼寧歌劇院合作,已在瀋陽進行了22場《東去西來》巡迴演出。遼寧歌劇院院長田劍峰親自挂帥,參演者包括獲得國內國際聲樂大獎的青年歌唱家韓震、尚飛、任秀麗,舞蹈演員喬延金、趙宇,演奏家趙明哲、包寧、鄒菂等,特邀嘉賓還有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包烏日汗。包括此次上海之春展演,該劇至今已完成28場巡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深情一曲《我和我的祖國》,第36屆「上海之春」拉開帷幕
目標2021年世界技能大賽!滬上鈑金精英齊聚世賽冠軍「搖籃」一比高下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