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華民國雙旗幣當二十銅元

中華民國雙旗幣當二十銅元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銀元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也使它在錢幣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代表著近代中國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1911-1912年初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當時繼續鑄造新幣以穩定當時社會的經濟。於是便開鑄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孫中山錢幣等,而中華民國時期錢幣分三個時期,分別是初期、中期和後期。

民國初期銅元主要指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七年(1918)。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及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民國中期銅元主要指民國八年(1919)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一時期國內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性分割使銅地流通呈明顯的區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的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別地區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區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也發行有自己的銅元,日偽政權則在他們控制的地區也發行了銅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元五花八門,極為混亂。

直徑:3.2 cm重量:10.0g

民國後期銅元主要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民國中期後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了統一幣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行紙幣,銅元輔幣逐漸被鎳幣所代替。發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幣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行了地方銅元,但只是曇花一現。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歷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據了解,當時銅元面值很多,普遍流通的都是當十文的,當二十銅元的其時只發行了22000枚,民國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在兵荒馬亂、國內戰爭頻發的期間內,能保留下來的錢幣非常少,如今它的存世量已經十分十分稀少了。

有幸徵集到一枚中華民國當二十銅元雙旗幣,正面珠圈內鈐有稻穗組成嘉禾紋圍繞著十二葉花,珠圈上鈐有中華民國,下邊鈐有幣值當制錢二十銅元,背面是雙旗。經過如此之長時間的洗鍊和顛肺流離,整體包漿完美,品相完整無缺,極其不易,乃屬珍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風雷 的精彩文章:

2019感恩有您

TAG:九州風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