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感悟《中庸》智慧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感悟《中庸》智慧

《中庸》這部經典,雖然是四書之一,但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稍微年長一點的,雖然會多少了解一點,但一提到「中庸之道」,就會拿它當作笑料,甚至覺得「中庸之道」誤國誤民,其還是因為不了解《中庸》。《中庸》的思想其實很偉大,充滿大智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修身養性,還可以幫助我們治國平天下,所以才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民族文化。

今天我們分享其中的一段——治國九經,以此感悟一下《中庸》的智慧。這是孔子提出的治國平天下的九大法則,我們看原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從個人修身開始,一直擴展到治國平天下之道,共九條大的原則,然後逐條詳細說明:

一,修身則道立。這是第一步,必須先完成個人的身心修養,領悟正道,然後才能有正確的目標和作為,才可以出而為政,才有能力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二,尊賢則不惑。一般擔當治國平天下責任的人,在權位上久了,就很容易被權力迷惑,很容易自高自大和剛愎自用,從而迷失方向,判斷失誤。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提醒指正,什麼人呢?就是賢良的人、正直的人,所以古人常講要「親賢臣,遠小人」,小人就會阿諛奉承,只能讓你越錯越遠。

歷史上的周文王尊姜太公、齊恆公用管仲、劉備請諸葛亮、唐太宗用魏徵等,都是禮賢下士的榜樣,所以才成為一代明君。

三,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這是從齊家方面說的,不但是老百姓,即使是帝王,也要處理好家族內部的矛盾,否則家族不合,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最後國家就會自取滅亡,歷史上的這種例子很多,

所以身為帝王,一定要做到「親親」,也就孔子說的「泛愛眾而親仁」,不但親我之所親,還要親他之所親,這樣才能減少家族矛盾,減少民怨。

四,敬大臣則不眩。這也是作為最高領導者的一大原則,重點在一個「敬」字,做到這一點不太容易。讓一個老闆去敬重手下的高級主管,很少人能做到,所以老闆和員工之間經常有隔膜。如果領導者對於手下,能夠像敬重自己一樣,上下同心,那無論是一個公司還是國家,就都會治理好了。

五,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上面的「敬大臣」是針對高層幹部說的,這裡的「體群臣」是針對中下層幹部而言,如果領導能夠體諒中下層幹部的辛苦,那麼下面這些幹部必定以忠義相報,就不會發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發生了。

六,子庶民則百姓勸。這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也是國家政權的基礎。領導者關愛人民,一定要像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要有「如保赤子」的真誠之情,才能使人民接受教化,愛戴領導者。

七,來百工則財用足。孔子的思想,並不排斥工商業,他也是倡導發展工商業經濟的,他也希望國家和老百姓的財用富足。中國歷史文化上,重農輕商的觀念,是在漢儒誤導下形成的,其實孔子本人,並不是輕商主義者。

八,柔遠人則四方歸之。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名義上是以周天子為中心,但中國實質上已經分裂為許多個割據的小國,各個諸侯國都是以招攬人才和人力為首要任務。所以國家的領導者,必須對四方來歸的遠人,採取懷柔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富國強兵。比如秦國的崛起,曾經用過的明相有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等,都是不是秦國本土的人才。就因為歷代的秦王,都能做到「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才最終統一了中國。

九,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這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對天下的諸侯,要「懷」,而不是讓天下諸侯「畏之」。作為一個領導者,只有心胸寬廣,包容萬物,才能以德服人,統領天下。歷史上最好的例子,就是周朝了,據舊史所說,周朝建國初年,光封諸侯建國的,就有一千八百之多,真正做到了「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我們看看孔子這套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很完美,很理想,很有水平,就是放到現在,也沒什麼毛病,還是很適用的,只是大家對孔子思想誤解太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人窮時要記住!這三種人,不能求!這三種人,不能交!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