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想要一勞永逸?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想要一勞永逸?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本文4294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導讀:幾乎大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現在拚命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過上一勞永逸的無壓生活。只是這願望雖好,但若抱著這種心念,估計永遠也等不到那一天……

下次你吃到花菜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關注它一眼。

因為,它有毒!

是的,這個被普遍認為味道鮮美、富含維C,還具有抗癌功效的蔬菜,竟然有毒!

我知道這樣說肯定會驚掉一些人的下巴,就像我自己最初被驚到一樣。

為了避免被人說是造謠,我還是具體解釋一下:

花菜雖然富含抗氧化物,但通過飲食所攝入的抗氧化物水平,遠遠無法產生健康或抗癌的作用。

人們食用花菜之所以會更健康、更長壽,正是因為其攜帶的毒素——蘿蔔硫素(sulforaphane)。

這些毒素原本是為了阻止昆蟲或其它動物啃噬的,但被我們食用之後,便造成了人體中毒。

不過由於劑量很小,對人體的傷害並不大。

但畢竟是毒素入侵,身體依然會拉響警報,激活細胞內的應激反應。

這些應激反應中包含酶促反應,而這些酶促反應會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

這才是吃花菜使我們變健康的真相,只是商家斷然是不敢這樣宣傳的。

當然,大多數人即使知道了這個真相,也不過是多了一個知識點而已。

事實上,這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成長路徑。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並深挖它,就能主動改善自己的生活態度,掃除人生路上愁雲困苦,永葆生命活力。

好的生活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相比「中毒有益健康」,我想「核輻射有益健康」這個噱頭會更刺激人。

是的,還真有這樣的事!

20世紀80年代,美國能源部對巴爾的摩核造船廠的兩組工人進行研究。

一組工人(28000名)處理含有極低核輻射的材料,另一組工人(32000名)則處理不含輻射的材料。

通過8年的跟蹤,他們震驚的發現,輻射組的工人不僅更健康,死亡率也比未輻射組低24%。

通過花菜抗癌的真相,我猜你肯定能想到原因:

高水平的輻射會殺死細胞,導致癌症之類的疾病發生,但極低劑量的輻射並不能把工人體內的細胞殺死,反而使他們更強壯。

而未被輻射的人群也雖然沒有傷害,但相比起來反而顯得更加脆弱和退化了。

可見,使人保持健康的核心不在於是否有危害,而在於危害是否「微量」。

換句話說,太大的壓力和沒有壓力都不是最好的生活,適度的壓力才是!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

因為人人都在追求一勞永逸的無壓生活,但長久的無壓生活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畢竟沒有壓力的伴隨激勵,我們很快就會陷入生理退化、精神空虛、思維衰老的境地。

所以,從成長角度看,壓力其實沒有好壞之分,但有輕重之分。

適度的壓力反倒是我們保持長久活力的重要基石。

這與我們內心追求一勞永逸的思想多少有些出入,但接納了這一點,會使我們面對壓力的態度發生有益的轉變。

畢竟,在漫長的人生中,壓力無從避免,這下終於不用逃避了。

壓力從此不再變得那麼令人討厭,甚至還會讓人喜於面對。

不過請注意,這裡的壓力特指「適度的壓力」,就是那種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壓力。

話說到這個份上,估計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應該能聯想到下面這張圖。

能力圈法則告訴我們:

一個人成長進步最快的區域在自己能力舒適區的邊緣,太困難或太簡單的區域都容易讓我們止步不前。

如果我們把能力圈替換為壓力圈,這道理也是成立的:

太大的壓力或沒有壓力都會使我們生活不幸,唯有適度的壓力才能讓我們的人生幸福源源不斷。

換言之,好的生活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讓自己處於有點壓力,但又剛好能承受的狀態,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常態。

所以,生活中有點小壓力,有些小約束、有點小焦慮……或許都是好事。

這會讓我們的相關機能保持警覺,不會因麻木而退化,還能因此變得更好更強。

無壓的世界不值得逗留

儘管我從理智上把這件事情的利弊分做了如此分析,估計你在情感上也不會買賬。

畢竟誰不希望自己永遠或長期生活在沒壓力、沒有焦慮的舒適生活中呢?

就連童話故事的最後,都會用「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來結尾。

這顯示了人們對永恆幸福的潛意識追求。

雖然我們都知道童話故事的結局只是騙騙人的,但對自己追求一勞永逸的無壓生活卻十分執著。

我們希望找到一份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最好是體制內的「鐵飯碗」,從此高枕無憂。

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容貌美、家境好、性格優的伴侶共度餘生,從此別無他求。

我們希望實現財富自由,多到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此徹底解放。

總之,都是這種句式:

等到某天達成某個目標之後,就可以告別辛苦,開始享受了!

這種思維模式極其符合我們追求確定性的天性。

但它就像一個毒蘋果,初咬一口甜得要死,但很快就會讓人神經麻痹,滑向危險之地。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會持續趨於混亂和無序、瓦解和消亡,包括我們身體、技能和認知上的舒適區。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固定不變的舒適區,只要停止新能量的輸入,舒適區就會不斷的消失瓦解。

正如有了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就有可能消磨自己的奮鬥意志,因為拼搏已經沒有必要了。

而這種心態就可能導致自己停止學習、渾渾度日,以致面臨新的挑戰時無所適從。

正如抱得美人歸之後,就有可能覺得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沒必要再持續完善和提升自己了。

而這種心態可能導致自己停滯成長,無法與對方同步,以致出現情感危機。

正如獲取了財富自由之後,就有可能覺得沒必要再克制節約、壓抑自己了。

而這種心態可能使自己沉迷娛樂,慾望大增,以致慾壑難填,跌回低谷。

進入了舒適區,我們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但不能一松到底。

因為舒適區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消逝瓦解,一刻也不會停。

很多人意識不到,是因為這個消解的過程往往並不明顯,特別是當增長大於消解的時候,更是察覺不到。

這一點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中觀察到,比如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樣的:

假如你勸戒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早起鍛煉,少吃垃圾食品或不要熬夜,通常是被當成耳旁風的。

因為他們新陳代謝和恢復能力正處於向頂峰發展的階段,增長大於消解。

即使不運動、吃垃圾食品也能保持苗條的身材和緊緻的皮膚,即使通宵熬夜,睡上一覺也能立馬恢復。

所以他們寧願把這些時間花費在睡懶覺上,也不願主動去磨鍊自己,因為沒有必要。

但是,一旦到了三十歲以後,就算沒有人催,自己也會想著主動去鍛煉和養生了。

因為此時生理頂峰已過,曲線開始下行,生理增長與消解持平,或消解開始大於增長。

所以,每天即使清湯寡水也容易發福發胖,稍不注意就會肚腩生起。

那些上了歲數的人不是真的願意主動鍛煉、節制飲食、避免熬夜,而是「生長紅利期」已過,不這麼做不行了啊!

可見,舒適區消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不僅生理上如此,技能和認知上也是如此。

《刻意練習》的研究者指出:

通過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想要持續保持,就不能停止訓練,一旦停止訓練,它們便開始消失。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辛辛苦苦訓練培養起來的駕駛、繪畫、鋼琴、寫作等技能一旦荒廢,就會退化。

因為大腦中相關腦區的神經不再受到刺激,神經關聯就會減弱,原先已經建立起來的連接也可能慢慢斷開。

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值得長期逗留的舒適區,貪戀舒適區必然會走向退化。

當我們長時間覺得生活沒有壓力和挑戰時,危險就已經潛伏在身邊了。

聰明人會刻意保持適度的難受

古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這話反過來說,也是對的:人無近憂,必有遠慮!

當我們長時間處於舒適區時,各項機能退化消解,直至遇到真正的危機,才會逼迫我們從底谷開始努力。

但巨大的壓力會迫使我們同時想要很多,想要快速見效,於是又陷入了巨大的困難區。

這種情況下,要麼焦慮至極,低效努力,最終黯然徘徊在低谷,要麼奮力拚搏,重回高峰,但也元氣大傷。

當再次達成目標後,必然會大鬆口氣,然後呆在新的舒適區內回血,畢竟沒人願意持續高強度地拼搏。

於是多會造成了大起大落的波浪式成長軌跡。

不過聰明人會採用更加合理的策略。

無論自己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還是處於巨大的舒適區,都會刻意保持適度的難受!

當面對巨大的外部壓力時,放棄一些慾望、降低一些期待、錯開一些目標,或離開一些環境來減壓。

我自己減壓的一個秘訣就是盡量不要同時面臨很多目標或期望急於看到效果,這一點非常湊效。

不管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只要目標或慾望一多,必然會焦慮叢生、急於求成。

而面對強大的內部惰性時,學會主動跳出舒適區,通過持續的輸出和創造給自己加壓。

就像我在《頂級的生活不是奢華,而是創造》中說的那樣,只要想著去創造點什麼,我們就會主動走到舒適區的邊緣。

無論是身體、技能還是認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領和反饋的激勵,就會樂此不疲,精進不止。

這樣的努力雖然不會快速見效,但可以讓人在高峰和低谷期都保持耐心和穩健,避免大緊後的大松。

最終形成持續上升的積累曲線。

粗看這條曲線,整個過程都處於相對平緩但持續上升的輕微難受狀態,但我們並非沒有享受。

事實上,每達成一個小目標或小成就時,我們都必然會間歇性的獲得正面反饋。

這些新形成的舒適區會給我們更多的動力,繼續保持適度難度,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長此以往,就會與一勞永逸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可見,適度的難受應該是生活的常態,真正的美好也在於努力之後的收穫與成就,而非長久的無壓。

對於這一點,我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睡頗深。

因為每次打磨一篇文章都要逼迫自己在舒適圈邊緣呆上一到兩周。

而每次發布一篇深度文章,就能收穫大量的正面反饋,激勵我繼續向前邁進。

如此反覆,樂此不疲,既能忍受這樣的「痛苦」,又能持續擴大舒適區。

沒有一勞永逸之心,卻有享用不盡的樂趣。

這個策略不僅我能用,其它人也能用,不僅寫作可以用,其它活動也能用。

儘管這不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策略,但它幾乎沒有門檻。

只要給夠時間,絕大多數普通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控制的藝術

總之,這是一個控制的藝術。

把壓力控制在舒適區的邊緣,處於有點壓力,但又剛好能承受的狀態。

不過總說「有點壓力」還是太籠統,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舒適區的邊緣呢?

這裡不妨參考萬維鋼的「15.87%理論」,他在《為什麼15.87%這個數字對你很重要?》進行過嚴謹的科學計算。

大意就是說,好的狀態是熟悉的部分佔85%,困難的(挑戰的)部分佔15%。

當然,這也只是個參考的數值,如果不追求精確的話,只要記住「二八法則」就好了。

即每次做到當前最佳水平,再外加一到兩成的吃力程度。

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氣喘,閱讀讀到有些燒腦,寫作寫到有些力竭。

必須讓自己的身體、思維和認知都受到點「挑戰和傷害」,才會啟動警覺和修復機制。

就像通過運動撕裂了肌肉(酸痛感),身體修復之後就會使我們變得更強壯一樣。

儘管這「一到兩成」的外加努力無法在短時間內給我們帶來可觀的變化。

但可不要小看它,從長遠看,就非常可觀了。

畢竟,我們的成長是一件長久之事!

本文參考資料

《運動改變大腦》

花椰菜「有毒」P65

巴爾的摩核工廠調查P52

《刻意練習》

停止訓練,變化就會消失P70

羅輯思維·萬維鋼

《為什麼15.87%這個數字對你很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張悅:「燒」錢做內容,我燒了1000萬之後
如何打造爆款產品,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