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山高路遠,千里迢迢。風雨兼程,人民至上。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先乘飛機,再坐火車,又轉汽車,來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

貧困山區的教育能否跟得上?孩子們吃得怎麼樣?義務教育在這裡開展得如何?來到中益鄉,總書記看的第一個地方是學校——位於華溪村的中益鄉小學。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總書記在石柱看的第一個地方是位於華溪村的中益鄉小學校。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時隔一天,24歲的語文老師唐大鵬依舊心潮澎湃,他感覺從心底湧出一股堅定的力量鼓舞著他。和唐大鵬一樣,備受鼓舞的還有學校的老師、學生、炊事員,很多人……

——大山裡的小學,如今也有了專門的音樂教室

【鏡頭回放】

·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調研,同老師同學們親切交流。師生們給總書記跳起了民族舞蹈——擺手舞。

·看到總書記來了,學生們圍攏過來,紛紛問習爺爺好,總書記高興地同大家交談,詢問他們學習和生活情況。

·習近平指出,「兩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義務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16日早晨,陽光灑在中益鄉小學寬闊乾淨的水泥操場上。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中益鄉小學周圍有碧綠的青山,環境幽雅。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一幢五層教學樓映襯著碧綠的青山,格外好看。旁邊還有兩棟修葺中的小樓,一棟是寄宿制學生宿舍,一棟是未來的綜合樓。

「叮鈴鈴——」鈴聲響了,課外文體活動時間到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跑到操場上,排成整齊的隊伍,跳起擺手舞,盡情地舒展著身體。

前一天,就是在孩子們的擺手舞中,總書記來到了大家的身邊。

「當時,我們圍成兩個圓圈跳舞,跳著跳著,領舞的老師忽然高興地說,你們看誰來了?我回過頭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習爺爺!」12歲的王鈴歡語氣里難掩興奮與激動,她曾在電視中看到過的面孔,竟然就出現在自己面前,那麼慈祥,那麼親切。

當時,王鈴歡和同學們高興極了,紛紛奔向習爺爺,圍在習爺爺身邊問好。習爺爺伸出手來跟大家一一握手,她也緊緊地握住了習爺爺的手。「很暖和,很有力!」回憶頭一天的情形,王鈴歡說像做夢一樣。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課外活動時間,師生在操場跳起了擺手舞。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校長譚順祥回憶著當時的情景,告訴記者,其實總書記進了校門後,站在操場上看了好一會兒孩子們跳舞,還誇孩子們跳得很好。

擺手舞是土家族傳統舞蹈,動作取材於土家人的生活和狩獵的場景,主要表達著土家人熱愛生活、勤奮勞動、慶祝豐收的主題。「擺手舞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有藝術性,又可以鍛煉身體,孩子們也非常喜歡。」學校的音樂老師馬澤祥說,中益鄉小學的孩子課間跳擺手舞已經差不多10年了,從這裡畢業的孩子沒有不會跳的。

中益鄉小學建校於1936年,2001年遷到現址,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主要招收華溪村、光明村、龍河村、鹽井村轄區範圍內的學生。學校有11個教學班,23個老師,119名學生。學校如今正在改擴建,對舊教學樓進行了風貌改造,並新建一棟寄宿制學生宿舍樓、一棟綜合樓,預計今年6月完工,投資共750萬元。

「我們學校90%以上都是土家族的孩子,有78個貧困孩子,留守兒童56個。住得最遠的孩子離校5公里,走山路的話要1個小時。」譚順祥說,總書記很關心孩子們的住宿,還看了正在建的宿舍樓,新宿舍樓4人一間,共20間,最多可容納80個孩子住宿。

學校的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這所大山裡的學校,還配備了圖書室、音樂室、計算機室、共享科技館等專門教室。

「以前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現在好了,什麼都有了,音樂室里配備了鋼琴、二胡、葫蘆絲等樂器。」在學校教了三十多年書的馬澤祥感慨地說。

音樂室里,6年級的孩子們正跟著馬澤祥學唱石柱的經典民族音樂啰兒調:「太陽出來(啰兒)喜洋洋歐(郎啰),挑起扁擔郎郎扯(光扯)上山崗歐(朗啰)……只要我們(啰兒)多勤快歐(郎啰),不愁吃來郎郎扯(光扯)不愁穿歐(朗啰)。」

——兩葷兩素一湯,讓孩子們變著花樣吃

【鏡頭回放】

·習近平走進師生食堂,仔細察看餐廳、後廚,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

·習近平囑咐學校和老師既要當好老師,又要當好臨時家長,把學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學生在學校學、住、吃都安全,讓家長們放心。

孩子們的營養一直令總書記掛心。早在2016年,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就提出,「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4月16日,炊事員焦大翠和陳益淑在為孩子們準備午餐。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總書記走進中益鄉小學食堂時,炊事員焦大翠和陳益淑正在準備孩子們的晚飯。當天,她們做的是牛肉燉蘿蔔、炒鴨子、炒小白菜、蒸雞蛋和紫菜蛋湯。

譚順祥記得,在廚房,總書記看得尤為仔細,尤其是牆上張貼的營養改餐計劃公示、營養食譜公示、食材進貨公示等,他都一一細看。在儲藏間,總書記還拉開冰箱門,查看了半成品食材。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學校食堂各種記錄齊全。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16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食堂的操作間、備餐間等整潔明亮,洗肉池、洗菜池等都是分開的,牆上的各種記錄齊全,包括食堂財務收支情況、教師陪餐記錄等,餐廳可以容納80人就餐,現在實行錯峰就餐,每天有值周老師陪餐。

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目前,中益鄉小學的每一個小學生每學期都能得到400元的補貼款。「按照標準,我們根據營養專家推薦的菜譜,變著花樣讓孩子們吃好。」譚順祥說,目前食堂午餐為每餐兩葷兩素一湯,由縣、鄉兩級定期抽查,確保食品安全。

「我喜歡吃食堂的菜,特別是扣碗。」午餐時,一個叫熊乙南的孩子吃完一碗飯,又添了一碗飯。

——越來越多年輕教師紮根在貧困山區

【鏡頭回放】

·35歲的馬影翠老師告訴總書記,師範畢業後,她回到母校中益鄉小學當老師,今年已經17年了。

·習近平高興地說,就希望看到更多鄉村教師紮根貧困地區,為國家、為家鄉培養優秀人才,這樣的工作很有意義。

要想保障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師資力量不可或缺。

中益鄉小學有23名教師,其中中高級教師15人。5年前,學校教師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現在則是40歲左右。這其中有剛畢業一年的新老師,也有紮根學校幾十年的老教師。

石柱有句俗話,叫「譚三千馬八百」,這說的是當地人的姓以譚和馬居多,馬影翠也是土生土長的中益鄉人。

「我就是從中益鄉小學走出去的,畢業後我又回到了這裡。」作為一名鄉村教師,馬影翠很自豪。在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後,她更是激動。「當時,我的眼淚都在眼眶中打轉。」馬影翠說。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馬影翠就是從中益鄉小學走出去的,最能感受到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這是馬影翠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時刻。18歲時,從重慶市黔江民族師範學校畢業後,這隻山窩窩飛出的「金鳳凰」,又飛回了山窩窩。「我一開始只是想著在家鄉工作會比較順手,我教語文課,又擔任班主任,慢慢地,我越來越割捨不下這群孩子,以後我還會繼續紮根在這裡。」

在馬影翠的記憶中,學校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以前的小學在一個破廟裡,是特別簡陋的磚木結構房子,乒乓球台是用水泥做的。大家需要背米到學校蒸熟,就著家裡帶的鹹菜吃,學校只能提供簡單的湯。

家鄉的生活好了,但還有很多不足。把家鄉建設好,孩子們就是最大的希望。馬影翠紮根在家鄉的意義也在於此,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學成後回到家鄉,建設家鄉。

43歲的劉代洋是從縣城來的一名支教老師,見了總書記後,他激動得一晚上沒睡好。他告訴記者,扶貧先扶智,需要他在這裡干多久他就干多久。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劉代洋是從縣城到中益鄉小學校支教的老師。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學校里和劉代洋一樣的支教老師還有4名,其中有市級語文骨幹教師。劉代洋說,鄉村學校的師資還是比較薄弱,比較缺專業老師,尤其是美術、英語等老師。

時隔一天後,24歲的語文老師唐大鵬依舊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在向總書記自我介紹時,他十分激動,怕總書記不知道自己的學校長江師範學院在哪,還特意加上了「重慶」二字,隨後他又補充道:「我是全科師範生,重慶市政府免除學費培養了我,我特別高興來到中益。」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課餘時間,教師唐大鵬和孩子們玩起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唐大鵬年輕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臨別前,他還告訴記者一個小秘密:「我十分幸運,和總書記握了兩次手。第二次握手是在總書記準備轉身走的時候,他又看了我一眼,向我伸出手,我又一次緊緊地握住他的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鄭春華:讓孩子體會平凡背後的偉大
?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 加快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