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往今來唯一一位敢在盛世造反的人,是自大,還是自信

古往今來唯一一位敢在盛世造反的人,是自大,還是自信

盛世指的是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國家的經濟、政治、科技、外交、文化、軍事和生活水平同時達到一個極高水平。這時候王朝指誰打誰,想幹什麼做什麼,外敵已服,內患無憂。這個時間點造反掀起叛亂的,古往今來只有一起,這是自大,還是自信。

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這說的是「安史之亂」,主角是安祿山。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這時的大唐經過開元盛世,已蛻變成一個真正的國富民強的國家,更是在唐玄宗執政後期達至鼎盛,以至於安祿山剛從北方范陽藩鎮帶兵迅速攻佔河北,奏報安祿山造反的人不知凡幾,唐玄宗就是不相信,認為有人造謠生事,想渾水摸魚。

直到叛亂髮生的六天後唐玄宗才相信,開始調兵遣將,唐廷中央做出應對進行反擊。安祿山如此行事就是在打李隆基的臉,他感到了侮辱,惱羞成怒,希望這事快點解決,有點急躁,不再有開元聖皇的從容和智慧。接二連三的胡亂指揮將大唐帶向錯誤的方向。洛陽失守,安祿山稱帝,長安失陷,唐皇遠遁。

當時很多人和後世很多學者及歷史愛好者,都認為大唐覆滅安史叛軍是輕而易舉的事,根本沒有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直接將一個煌煌盛唐唐打成破落殘唐。事實是安祿山勝了,他的起兵是正確的,判斷沒有錯。若沒患眼疾,性情沒有大變,覆滅唐朝指日可待。

從實際情況來看,安祿山並非自大,而是自信,他清楚了解敵我情況。安祿山必須造反的理由有三。

一是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兵多將廣,糧餉充足,唐朝全國總兵力約為六十萬,安祿山的關東精銳邊軍佔十八萬,中央軍九萬,河西軍二十二萬,高仙芝西域兵四萬,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地方軍隊和藩鎮軍隊(不完全統計)。兵力不佔絕對優勢的安祿山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完全掌控這支十八萬的軍隊,如臂驅使。唐玄宗給出如此之大的藩鎮,外加給予他鑄幣的財權和行政權,還有就是唐玄宗等朝廷諸公將軍隊人事權交託給安祿山,他自然會提拔胡人為將,壓制唐人,直接導致唐廷對這支龐大的軍隊毫無影響力。糧草餉銀人事安排,都是安祿山一手操控,這軍隊不是他的私軍,還能是什麼?

二是安祿山造反之前,放眼天下,沒幾個人在他眼中,史思明算一個,其他在後世有名將之稱的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人物,有的是無名小將,有的是老邁新晉節度使,還有的是沒什麼實際權力、不太受信任的胡人將領。安祿山年紀輕輕就縱橫北疆,得皇帝榮寵。這些人,他哪會放眼裡。何況朝內黨爭不斷,政變奪權的唐玄宗一味追求平衡,驅使下面的文武大臣相爭相鬥,一旦出事朝廷內部不團結,就會導致相互使絆子,無法握緊成一個拳頭髮揮出最大的力量。

三是楊國忠不斷給安祿山創造造反的種種必要條件,還不斷通過簡單、粗暴、直接的手段整安祿山,這種情況是李隆基暗地裡指使的,想看到的局面。安祿山在長安朝中就像一個孤臣,和太子李亨鬧掰,和宰相楊國忠鬧掰,李亨和楊國忠都是想置安祿山於死地的。李隆基如此之做,迫使安祿山只能依附死自己,不然必將死無葬身之地。當年手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唐玄宗的關係很好,但被李林甫一句讒言就被削官貶職,令其抑鬱而終。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安祿山不趁唐廷毫無防備情況下不動手,更待何時。

大唐盛世是在安祿山手上終結的,更是唐玄宗李隆基終結的。安祿山自信,李隆基自大,陰差陽錯造成「安史之亂」史無前例的成功,將盛世大唐攔腰折斷,開啟一個烽火連天、餓殍滿地的亂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橫的亡國之君及其後代,新皇室不僅重用,還進行聯姻拉攏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