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從不殺功臣,3個原因說明「暴君」之名言過其實

秦始皇從不殺功臣,3個原因說明「暴君」之名言過其實

中國有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致是形容當某人被需要的時候人們會對其倍加重用,而當他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便會被拋棄。而這種情況出現最多的場景就是古時候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身上,而誅殺功臣的行為基本就是在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開始盛行。

我們熟知的就是被劉邦誘殺的一代軍神韓信,除此之外還有協助劉邦取得天下的功臣還有彭越、英布、陳豨等,其中為劉邦馬首是瞻的樊噲也險些不得善終,正好應了張良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良言。

自從劉邦開了先河後,這種行為便被後世君主爭相效仿。其中尤其以朱元璋最為兇殘,其在位期間誅殺牽連多達數萬人,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悉數滅族,「寧枉勿縱」也無過於此,可以說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沒有逃過劫難,就連我們熟知的劉伯溫和沈萬三也是差點喪命。其次就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同樣有這樣的舉動,玄武門之變自然不必多說,而我們熟知的凌煙閣功臣里侯君集和張亮也是慘招橫禍。

而自漢朝以前素來以暴君稱呼的秦朝嬴政卻是個例外,同樣是一統天下,卻似乎沒有殘殺過一個功臣。讓人不禁要問,這個暴君不太冷吧。其中章邯和王翦最為出名,前者在秦末被劉邦打敗後自殺,後者是善始善終的。而蒙恬、王離、李斯等要麼死於趙高集團,要麼死於秦末征戰。被秦始皇殺害的竟無一人。

即使呂不韋禍亂後宮要依法懲處,秦始皇也只是讓他遷回老家居住,呂不韋途中服毒自殺也是眾說紛紜。這口鍋不應該讓秦始皇背,而秦始皇不殺功臣的原因小編認為可以分為3點。

首先,一是當時天下深受周禮影響,對功臣非常看重。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國家都非常尊重有能力的謀士和功臣,因為他們夠勇敢又有謀略能給國家帶來安定盒繁榮。所有國家都盡最大努力爭取他們,並賦予他們重要的任務。那時很多謀臣都是先後去過多個國家做事,而人們也並不因此而冷眼相看。當時,還沒有「過河拆橋」的概念,立功後即使不被新君喜歡,最多也只會被邊緣化。晚年仍然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不會因為枉死而導致人心向背。

第二,秦始皇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

秦始皇的個人能力很強。無論是軍事指揮能力還是國家治理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百科詞條上稱他是「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22歲時,他開始獨自處理朝政。39歲時,他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自稱為「歷代第一位皇帝」。基於此,秦始皇有了足夠的信心。秦始皇認為,王建、王賁等功勛英雄雖然贏得了榮譽,但不能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他認為任何反叛都是脆弱的。因此,他完全沒有將所謂的「功高震主」當成一回事。

第三,秦始皇有一套頗為健全的政治制度。

眾所周知,有了商鞅變法,秦國已經從西部邊境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虎狼之國。雖然商鞅最終被殺,但他留下的整個系統仍然正常運行,並融入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秦始皇掌權後,他仍然依靠這些制度來治理國家。根據這些制度,有功的人物將因功而得到獎勵,因錯誤而受到懲罰。切實落實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制度。因此,功臣有功又沒有罪,即使有些小打小鬧,按秦律也罪不至死,自然就沒有理由誅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上談賓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最窩囊的一次戰役,連贏沙俄,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二戰時日本投降是有條件的,成為迅速崛起的關鍵

TAG:史上談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