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紀念「五四」百年,最重要的是深入領會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

紀念「五四」百年,最重要的是深入領會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

五四運動過去一百年了。百年之後看中國所走過的道路,充滿艱辛和曲折。回望歷史,是為了進一步的反省和睿思,是為了整理行裝再出發,更好地走向未來的路。對五四運動,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認識,但在我看來,最為重要的是需要深入領會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

什麼才是中國人需要的啟蒙

啟蒙是五四運動的旗幟。什麼才是中國人需要的啟蒙?學界有過各種摸索和討論。

梁啟超的《歐洲心影錄》和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充分表達了對西方文化弊端的揭露和擔憂。百年來的歷史表明,西方理性中心主義或理性強權的要求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傳統。

科學、民主是100年前啟蒙的大目標。為了這一口號,當年有不少學者號召全盤西化,其實他們心裡明白,任何事物到了中國都會被吸收、轉化。比如,佛教自進入中國那一刻起,就走上一條中國化的道路。千百年來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究其緣由,佛經的翻譯,說的是大眾能聽懂的轉化後的漢語。相反,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卻不見了當年佛教的蹤影。這說明,能被中國社會接受的認識必然和中國社會有著某種契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即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生命情感和生命體驗的社會。比如,孔子經常談論的「仁」,從來沒有用一個固定的定義去解釋,而是需要你去多種生命場景中去領悟。中國哲學關注對生命的感悟,這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存在的基礎。因此,適合中國的新啟蒙必須考慮到中國的傳統和現實。在這一點上,李澤厚「情本體」的認識論架構很有啟示。

真正的啟蒙,應該摒棄簡單的理性中心主義,需要從情感的角度來平衡整個新啟蒙的總體目標。如何構建一種全新的「情 理」結構的啟蒙範式,尋求理性和情感的合理平衡,是二十一世紀面對新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飛躍進步的情況下所必須考慮的問題。這也是西方社會可以向東方社會借鑒的地方。這一新的啟蒙方向,正是根植於中國傳統和人們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或將成為人類新啟蒙的引領者。

把握觀念與實踐的辯證關係

「五四」及新文化運動反省的一個結果,就是形成普遍共識:除去船堅炮利、制度外,改造中國的國民性,改造中國的文化系統更為重要,這才是社會強大的根基。然而,一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對待西方社會的文化傳統,絕不應該是簡單搬用。

馬克思哲學以實踐作為出發點,批判了歐洲古典哲學脫離人、脫離現實、純粹抽象的路徑。他指出,正是從歐洲的實踐出發,我們才能理解西方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西方經過中世紀的漫長磨礪後,正因為在歷史實踐中,歐洲第三等級物質實踐力量的不斷壯大;伴之以哲學上在笛卡爾那裡夯實了人的主體性,進一步確立了對理性的崇尚;在宗教上,得到馬丁·路德在新教意識形態上的配合,這一切合流在人類的歷史實踐中,極大地催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哲學思辨上,西方社會堅信可以用概念、範疇來規定、整理世界;在自然科學上,歐洲人篤信,對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只要能裝進數學公式去把握,就是科學的。這一切認識的實踐根源來自資本主義要求貨幣增值的信念。因此,自資本主義誕生以來,量化就成為西方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尺度。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中國後,這樣的認識影響了中國幾代學者,這種疏離中國傳統和現實的認識,使得許多社會科學研究學者盲目接受西方價值標準,以運用數學模型為驕傲,認為只有符合數學公式才是科學的。這種思路其實就是奠基於西方的資本主義歷史實踐。負作用則是,這種思路體現在對資源的用竭,因而正在招致自然界的報復。

現象學指出,事實都是被範疇所建構的,要看清真相,就需要清洗掉範疇、概念,揭開概念的遮蔽,才能探尋真相。馬克思的《資本論》包含了現象學積極的因素,他考察了被經濟範疇遮蔽的關係,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這樣的批判理路對於我們搞社科研究的人來說尤其重要:反省既有的觀念和範疇,在實踐中發現事實真相。對於觀念與實踐的關係,馬克思早就指出,「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而我們許多的實踐,往往觀念先行,然後試圖去指導實踐,結果可想而知。一百年的道路走下來,我們知道科學猶如探照燈,人類可以看清的區域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努力,破除各種迷霧,尋求真理。

《大學》開篇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親民,就是要到群眾的實際生活中去,親近實踐。從實踐中發現真理,而不是按通常的理解去用觀念「新」民,所謂教化民眾。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實踐,有許多值得反省和總結的地方。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學習了西方很多的經驗,但在運用中收效甚微。唯一的根源在於,對中國的實踐重視不夠,總結不夠,認識不夠。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深得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也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證明,僅僅解決了觀念問題,不可能帶來革命,不可能帶來社會的進步。如同馬克思在《德意識形態》開篇里提到的那個好漢,以為腦子裡去除掉重力的觀念,就不會淹死了。歷史唯物主義始終強調一點,真正帶來進步的是人們不斷的實踐,真理來自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五四運動百年來的歷史證明,唯有深入中國自身的實踐,才能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

在實踐中獲取認識,正確謀劃和決斷未來

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海德格爾說,現代社會的主要病症就是遺忘存在。領會存在才能走向未來。也可以理解為,要正確把握實踐。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產生於實踐中的感性意識,決定了人類的社會存在。如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所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人作為現實的存在,在現實勞動過程中生產出的各種社會關係,無一不是對社會發展的最真實詮釋。

儘管在現階段,各種社會關係的對抗性本質阻擋不了人類追求命運共同體的努力,但對當下時代的把握,要拋棄舊有的純思辨哲學的路子,不能背離人們實際生活過程的實踐性。歷史唯物主義指出,實踐的主體是人,人的本質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決定的,因而人不是一種給定的物,而是一個能動的過程。人類在不斷地創造世界的實踐過程當中,也在不斷地創造著自己,從而使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有一個歷史性的生成過程。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就是要在實踐中獲取認識,正確謀劃和決斷未來。只有在實際生活過程中,才能做到對現實生存的領悟,才能勇敢把握未來。

當前正值改革攻堅期、經濟調整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前進道路上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做到勇於擔當,直面矛盾和問題,主動接受挑戰,大膽開拓創新,努力創造經得住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改革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社會科學報社長、總編)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一課一練》「出口」英聯邦後,我們也學了一招:全國統編教材第一次有了家長同步用書
熱愛田徑、不負年華,「中國最快大叔」之一劉順來的故事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