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佳文賞析》欄目1994篇

製作:東方陽熹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美國有位喜歡讀佛經的神學家,名叫保羅·尼特,他是當代傑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宗教多元論的主要倡導者。

《沒有佛,我做不成基督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他視為「送給諸宗教的禮物」。

1945年,保羅·尼特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一個篤信天主教的家庭;

13歲時,他離開父母,到神學院學習;

27歲時,他領受神職,成為一名神父;

30歲時,他遇到了凱西,一位信仰佛教的女性,擦出愛的火花;

之後,他辭去神職,告別了獨身;

後來,他成為兩個孩子約翰、莫瑞亞的父親。

但是,對生命中的另一半愛人,即神學,他依然「忠貞不渝」。

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同轉動的萬花筒,讓生活絢麗多姿;同時,也為「宗教的事實」與「人類的經驗」製造出很多新困惑。

在妻子的引領下,保羅·尼特開始接觸佛教,閱讀佛經。

一個基督徒讀佛經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他和妻子到拉薩去朝聖,在顛簸崎嶇的旅途中,他看到藏民排成長隊,把佛像虔誠地從一個人手中傳遞到下一個人手中……他極為感動。

回到教堂里,他用同樣的方式傳遞十字架上的基督像,同樣感動。

他帶著神學院的學生到芝加哥一家禪修中心坐禪。

學生問禪師:「佛教怎麼看待死後的生活?」

禪師平靜地回答:「佛教沒有死後的生活。」

一個令人震驚的回答!

禪師接著說:「探討死後的生活沒有意義。佛教只教人時時刻刻活在對自我的覺照中。下一刻要發生的,都包含在當下這一刻之中。」

佛教的燈盞,幫助保羅·尼特照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發現——

基督徒尋找上帝;

佛教徒尋求覺悟。

煩惱與覺悟是不二的。「不二」這種狀態很有意思,既不是一,也不是二。

祈禱是與上帝對話;

禪坐是觀察自己的心。

基督教讓人順從上帝,因為使上帝生氣比使爸爸媽媽生氣更為糟糕;

佛教讓人明白因果,遵循因果規律做事,人就能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基督徒懺悔「原罪」;

佛教徒說,原罪就是「無明」——無明是以自私的我為中心,不懂得利益他人。

耶穌說,必須捨棄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佛教說「無我」,提醒人不要以自私的我為生活意義的核心。

佛教的「空」,不是房間空空蕩蕩的「空」,也不是氣球被空氣填滿的「空」;空,指任何事物是由非自我的其他事物組成的。

比如,一把椅子是由木頭、釘子組成的;拆走木頭、釘子,就沒有這把椅子。

基督徒行為的核心是公平、公正與正義;

佛教徒是智慧、慈悲與持續地保持覺知。

上帝或許就是因果的化身。但是,為維護正義而充滿憤慨,卻是無明。

……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保羅·尼特拒絕他人給他貼標籤,他這樣做,只是想更清晰地認知自我,他既不是佛教化的基督徒,也不是基督教化的佛教徒。

他還有個願望,期待未來會有一位佛教徒寫出另一本書:《沒有基督,我做不成佛教徒》。

生生基督世世佛

其實,保羅·尼特期待的《沒有基督,我做不成佛教徒》,早在他的著作之前就已經出版過,不過書名不是他期待中的。

那本書名叫《生生基督世世佛》,作者是旅居法國的越南僧人一行禪師。

1926年,一行禪師出生於越南中部;

16歲出家,23歲受具足戒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

越戰爆發後,他積极參与和平運動;

越戰之後,他離開越南,旅居歐美,弘揚佛法;

1967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提名他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之一;

1982年,他在法國西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中心,提倡「正念禪修」,在歐美享有盛譽。

一行禪師因為嘗到過人世間的苦難,所以更深刻地體悟到,唯有和平才能帶給人類美好的未來。因此,他積極推動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達二十年之久。

一行禪師說:「我在法國的道場,聖壇上供著佛陀與耶穌的像。每一回點香,我便探觸這兩位我心靈上的先賢。我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我曾與真正的基督徒相接觸。你遇見有資格真正代表某一信仰傳統的人時,你不但觸到了他的信仰,你也觸到了自己的信仰。」

一行禪師認為,佛教徒信的是佛陀所說的「智慧、慈悲」,基督徒信的是基督所說的「愛與拯救」,在信仰實踐與終極關懷上是一致的。

如同柑橘和芒果都是水果,只是所含葡萄糖和果酸的比例不同而已。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說:「不同宗教信仰未能和平相處之前,世界和平是不可能的。」

一行禪師更深刻地指出,「真正的信仰是活的」,應該給人帶來歡喜、平靜、自在、慈悲;無論佛教徒還是基督徒,如果不能讓內心保持平和,就無法維護世界和平。

一行禪師說:「有時候,和與自己信仰相同的人對話,比與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對話還困難些。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被自己教內的人誤解或遭背叛的感覺。假使同一信仰的兄弟姐妹不能互諒對談,他們又怎能和教外人士去溝通呢?」

老茶饒有興趣地聽著,她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佛陀遇到耶穌,他們之間會怎樣相處呢?」

我說:「就像你在美國教堂里所遇到的。試想一下,發下誓願『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觀音菩薩,在基督徒需要幫助時,她會拒絕嗎?」

老茶笑著搖著頭,「怎麼會呢!看來,佛教所說的慈悲,與基督教提倡的愛,本質上都已經超越了宗教的形式。」

我說:「上帝需要我們崇拜他嗎?需要我們為他唱讚美詩,或者跪在他面前嗎?不!上帝不需要,是我們需要。」

「再說,你在哪裡禱告,上帝就在哪裡——教堂里,家裡,自然界里……上帝無處不在,一直和你在一起。你的心在哪裡,上帝就在哪裡。」

「你把這兩段文字中的『上帝』換成『佛陀』,看看語境會不同嗎?」

老茶試了試,為此拍了幾下掌。

說到慈悲與愛,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有這樣一段話:「去愛你的嬰兒!去愛你的伐木工!不要用你對千里之外的黑人的不可思議的溫柔,掩蓋你此時此刻冷酷、毫無仁慈的內心。

多年以來,你一直對遙遠的人給予關愛,卻對周圍的人充滿怨恨。」

愛默生還說:「有兩件事,我最憎惡:一是沒有信仰的博才多學,一是充滿信仰的愚昧無知。」

如果一個有信仰的人不理會身邊眾生的痛苦,只能說明他沒有體會到什麼是佛陀的慈悲、基督的愛!

老茶說:「師兄,我找到答案啦!」

上傳日期:2019.4.18

修習佛法的基督徒(圖)—道德真源

道德真源

願您福慧具足,吉祥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陽熹 的精彩文章:

岡波巴:實修中「明朗的體驗」誤區(圖)—道德真源
岡波巴大師傳(圖)—道德真源

TAG:東方陽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