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秦檜會從初時官聲不錯的御史中丞變成賣國賊?

為何秦檜會從初時官聲不錯的御史中丞變成賣國賊?

為何秦檜會從初時官聲不錯的御史中丞變成賣國賊?

為何秦檜會從初時官聲不錯的御史中丞變成賣國賊?

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的秦檜,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已是蓋棺定論的事了。這個在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進士及第的人,初時官聲不錯,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可後來為何會變成漢奸賣國賊的呢?且看本文逐一分解。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進攻汴京(今河南開封),要求宋徽宗割讓三鎮: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這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提出了較為重要的四條意見。一.金人貪得無厭,要割地只能給燕山一路;二.金人狡詐,要加強守備,不可鬆懈;三.召集百官詳細討論,選擇正確意見寫進盟書中;四.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面,不讓他們進朝門上殿堂。當時,要弭兵就得割地,北宋派秦檜和程璃為割地代表同金人進行談判。秦檜在談判中尚能堅持上述意見,於是,又升為殿中侍御史、左司諫。後來,金統治者「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朝中百官在討論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認為不可。

在徽、欽二帝被俘後,金人要立張邦昌為傀儡。時任御史中丞的秦檜不發一言,御史馬伸等人上書反對立張邦昌,要求秦檜也簽名。秦檜起先不同意,但數十名官員先後簽名,馬伸「固請」,秦檜無奈,只得簽名。由於上書者中秦檜官職較高(言官之首),於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以秦檜反立張邦昌為由將他捉去,同去的還有其妻王氏及侍從等。這時,宋徽宗得知康王趙構即位,就致書金帥粘罕,與約和議,命秦檜將和議書修改加工潤色,秦檜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則將秦檜送給他弟弟撻懶任用。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撻懶,逐漸成為他的親信,並在金兵再次侵宋時,做出了勸降楚州宋軍等系列漢奸行動。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山陽(即楚州,今江蘇淮安),命秦檜同行.為什麼要秦檜同行呢?從撻懶的策略看,誘以和議,內外勾結,才能致南宋亡國。這個「內」,就是秦檜。因為秦檜賣身投靠女真貴族的面目,在南宋朝野還未徹底暴露,所以,金人便將秦檜作為內應的合適人選了。故而秦檜南行前與妻子王氏密商後,作了一番戲劇性表演。王氏故意大喊大叫說:「家父把我嫁給你時,有妝資二十萬貫,要你我同甘苦。現在大金國信用你,你就丟下我不管了。」二人爭吵不休.撻懶妻子聽到了,就請王氏到家裡問個究竟,王氏講完後。撻懶妻子又將情況告訴撻懶,由是,撻懶要王氏及侍從也與秦檜同行。山陽城被攻陷後,金兵紛紛入城,秦檜等則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漣水(今江蘇漣水),被南宋水寨統領丁祀的巡邏兵抓住,井要殺他.秦檜說:「我是御史中丞秦檜。這裡有沒有秀才,應該知道我的姓名。」有個賣酒的王秀才,並不認識秦檜,卻裝出認得秦檜的樣子,一見就作個大揖說,「中丞勞苦,回來不容易啊!」眾人以為王秀才真認識秦檜,便以禮相待,並把他們送到了臨安(今浙江杭州)。

秦檜南歸後,自稱殺死監視的金兵,奪船而返。臣僚們隨即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孫傅、何粟、司馬朴是同秦檜一起被俘的,為什麼只有秦檜獨回?從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二干八百里,要跋山涉水,難道路上沒有碰上盤查詢問?能殺死監守人員,一帆風顧地南歸?就算是跟著金將撻懶軍隊南下,金人有意放縱他,也要把他家眷作為人質扣留,為什麼能與王氏偕行而南呢?這些疑問只有他的好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為他辯解,並竭力舉薦他忠於趙家皇朝.但疑團並沒有完全消除。

《宋史》中記載,金宣宗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中書舍人孫大鼎上書追述秦檜被女真貴族縱歸南宋的事說:金太宗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大臣們在黑龍江柳林集會,擔心宋朝復興。宋臣趙鼎、張浚志在復仇,宋將韓世忠、吳階知於兵事.這樣既不可威取,又要看到結仇巳深,勢難使南宋人民屈服,還是暗中先放縱為好。另在《金國南遷錄》中記載,金國大臣考慮南宋復仇事,議及放縱秦檜歸國。魯王說,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順我」。忠獻王粘罕說,這件事在我心裡已醞釀三年了。只有一個秦檜可用.我喜歡這個人。「置之軍前,試之以事」,這個人表面雖拒絕,但內心常能「委曲順從」,始終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志。就這樣,金人決定放秦檜南歸.結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檜回到臨安後,竊踞相位,專權擅國,力主和議,殘殺抗金將領。其後南北對峙局勢基本形成。

《宋史·秦檜傳》記載,南宋政府雖幾次派代表與金朝談判,但仍是一邊防守,一邊議和。而專與金人議和,實際是從秦檜開始的。因為秦檜在金朝時,首倡和議,所以他南歸後,就成為金朝的代理人。

秦檜南歸後,送給高宗趙構的第一件「見面禮」是:想要天下無事,就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其中「南人歸南」,是一句空話,因為,肯不肯讓被俘的南人南歸,決定權在金人手中,是由不得南宋王朝的;而「北人歸北」,則是金人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入侵揚州時,曾提出過的,這一次又借秦檜之口把它重新提出。

由於南宋軍隊和將領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東等地人組成的,如果按照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等於不但把北方的土地全部獻給金人,而且大批南渡的北方人,還得回去受金人統治,無異於南宋自己解除武裝。所以趙構說:「朕是北人,將回何處?」

秦檜奉送趙構的第二件「見面禮」:是他遞上一份致撻懶的「求和書」。

趙構覺得秦檜「忠朴過人」。得到他,高興得連覺也睡不著,說「又得一佳士也」。秦檜得到趙構如此賞識,便迅速爬上了宰相寶座。

秦檜的兩件「禮物」擺在趙構面前,又使他十分擔心,他不得不考慮:「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我是北方人,該到哪裡去呢?秦檜又說,有「二策」,即以河北人歸還金國,中原人送給劉豫(金人扶植的傀儡),當幾個月宰相,這「二策」就可轟動天下。趙構認為,自己並沒有聽到什麼震撼性的消息。

大臣綦祟禮把趙構的這些意思通告朝廷內外,從此,人們開始認識到秦檜的姦邪了。秦檜的主張引起朝野上下的強烈不滿,趙構也怵於抗戰派士大夫以及全國軍民的議論和氣勢,所以,秦檜的這條投降路線未被採納,秦檜本人也以此而被貶出南宋朝廷。後來證實,金朝使節到南宋,要求全部送還北方人,恰與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相吻合。有識之士進一步認識到,這正是秦檜與金人合謀的結果,秦檜的面目又被看清楚一些了。

秦檜的投降政策,一時難以實現,他只能忍受暫時的挫折,靜觀宋金政治風雲的變幻,伺機東山再起。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粘罕死,撻懶得勢。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趙構又起用秦檜為相.吏部大臣晏敦復憂慮地說,秦檜是「奸人相」。

秦檜看到,宋金形勢正向有利於推行乞和求降政策方向發展。於是,在宋金談判前夕,秦檜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趙構進行試探,以增強其求和決心,堅定其乞降立場。 南宋大臣在朝見趙構之後,只有秦檜留下面奏。請看昏君和姦相的對話,秦檜說:「臣僚們對議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這就不能夠決斷大事。如果陛下決心想講和,請專與我討論,不要允許群臣干預。」趙構說:「我只委派你主持。」秦檜說:「恐有不便之處,望陛下認真考慮三天,容許我再向您作報告。」過了三天,秦檜又留下奏事,趙構想乞和的思想已很堅定,但秦檜還認為火候未到,他說:「恐怕別的方面還有不方便,想請陛下再認真考慮三天,再容我向您另作報告。」趙構說:「好吧!」又過三天,秦檜就象當初一樣,獨自留在趙構身邊奏事。他清楚地掌握了趙構確實堅定不移地要講和了,於是拿出早已草擬好的向金求和書,仍聲稱不許群臣干預。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秦檜不顧趙鼎、胡銓、韓世忠、張浚、王庶、岳飛等反對議和的上書,簽訂了第一個宋金和約。趙構以守喪為由,躲進宮中,由秦檜代行皇帝職權,跪拜在金使面前,簽字畫押.從此,秦檜在朝廷中的身價提高了,宋金戰和問題開始由他左右。

《宋史·秦檜傳》說:「始,朝廷雖數遣使,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自檜始。」這基本上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從高宗即位到紹興八年秦檜再相,歷時十一年,朝廷大體上做了四件事:(一)養練士卒,形成一支可與金人抗衡的軍事力量;(二)安集流民,恢復生產,涵養支撐政權的財力;(三)統一內部,平定靖康以後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包括鎮壓農民起義),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後方;(四)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使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這都是立足於守與戰的。正因為如此,才保住相當於北宋時期三分之二的版圖。

就高宗當時的思想來看,是經常動搖於和戰之間的。當時,群雄割據,義軍蜂起,如果高宗專意求和、乞降,誰願意投到他的麾下去當陪臣?事實上,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統一起來,各種政治勢力很快能聚合起來,說明高宗還沒有把「抗金恢復」的旗幟丟掉,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建炎年間,南宋政權立足未穩,金人必欲消滅而後已,高宗有心乞和而不可得。建炎三年,高宗被金人從揚州一直追到明州,追到海上。建炎四年,金軍從江南退出,高宗從溫州回到越州,再回到杭州,南宋政權才逐漸立住腳跟,先後出任宰相的呂頤浩、趙鼎、張浚等人,都是立足於守與戰的。雖然多次遣使通和,但大體上都是從策略上考慮的(秦檜除外),按照呂頤浩的說法是「貽書以驕之」,「示弱以給之」,「出其不意,乘時北伐」。紹興二年,呂頤浩請求興師北伐,紹興四年趙鼎請求御駕親征,紹興七年張浚請求高宗駐蹕建康,高宗雖然不十分堅定,畢竟還是同意了。

高宗專意乞和,則是紹興八年秦檜再相以後的事。正像朱熹指出的那樣:「秦檜之罪所以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買,正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中則挾虜勢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見《戊午讜議序》)

秦檜「始唱邪謀」,應該從他代徽宗上書完顏宗翰算起,在那封書中明確表示「世世臣屬,年年進貢」,因而深得宗翰的賞識,宗翰把他推薦給金太宗,金太宗又把他賜給完顏昌。

南歸以後,初見高宗,即首建「南自南,北自北」之議,進呈了代擬的乞和「國書」,這份「國書」後來改用劉光世名義發出,高宗因之許以「朴忠過人」。但這時南宋的軍事力量正在逐步加強,主戰派在朝中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金廷掌權的宗翰一派,還不願放棄消滅南宋的主張,高宗也還動搖在和戰之間,所以,這一階段持續的時間較長。直到完顏宗翰死後,完顏宗弼、完顏昌掌握金國大權,對南宋採取了誘降政策,秦檜東山再起,主戰派內外受挫,高宗才逐步轉向專意乞和。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的奇聞軼事
祝聖橋: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