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背景鏈接:《求是》雜誌近日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總書記在文章中引用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勉勵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出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與元九書》。白居易提出的「為時」「為事」創作原則,突出強調了詩歌創作與現實的關係,道出了千古詩文為時為事而作的道理。

關於文藝與現實的關係,在唐代之前就有論爭,焦點主要集中在文藝創作對現實有益還是有害。先秦時期的墨家、道家、法家等認為,文藝創作對社會現實有害而無利。儒家則非常重視文學藝術對現實的積極作用,把文藝看作「善民心」的重要工具。《樂記·樂本》記載:「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音樂可察知世事人心,故有「書樂而知政」的說法。孔子將詩的作用總結為「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系統表達了詩教的觀點,是儒家對詩歌社會功能的認識和總結。

白居易繼承和發揮了儒家這一思想,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該發揮「上以詩補察時政」「下以歌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故而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傳世之論。白居易認為,詩歌之所以能發揮這樣的作用,是由其本質決定的。「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正是詩歌的這種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感動人心,也決定了其可以見國風之盛衰、聞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樂。

白居易身體力行,把詩歌作為自己從事政治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間,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進聞於上」,這樣就可收到「聞者足戒,言者無罪」的效果,使統治者能夠「不出戶知天下」。

自《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愛者歌其情」的現實主義傳統後,歷代進步文人在文藝創作中主動自覺地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針砭時政、為民請命、為國諫言。當下,關注現實,走出一條通向現實、通向人民生活的創作道路,與時代同步伐,發時代之先聲,逐漸成為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作者系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9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廣西民族大學2019年國際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潑水節活動舉行
福州大學成立全國首個漆藝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