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即將第100次發射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即將第100次發射


王玉磊 梁珂岩 川報觀察記者 吳浩

王玉磊 梁珂岩 川報觀察記者 吳浩


  來源:封面新聞

  中國航天叩問蒼穹的腳步越來越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的發射任務也越來越密,3月31日,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該中心即將迎來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一百次飛行。


  現場:


  連夜恢復維護塔架各種設備設施


  3月31日23點51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將天鏈二號01星成功送入到預定軌道。西昌發測站塔勤分隊平台操作手尚猛和隊友迅速來到熱溫未散的2號發射塔,開展射後恢複檢查工作。


  尚猛所在的塔勤分隊,管理維護西昌發射場的兩個塔架。在塔架上,他們仔細檢查每個平台操作箱、每段液壓管路、每處機械部件的情況,在確保設備射後安全的情況下,快速開展塔架恢復工作。與此同時,他們鋪設安全網、設置安裝安全繩,為其他系統人員幾小時後開展射後恢復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像這樣連夜恢復維護塔架各種設備設施,已經是一種常態了。」此時已經是凌晨,尚猛卻依然幹得起勁,「如果遇到下一次發射的火箭型號更改,射後恢復和調整的難度更大、工作量更多。」


背後:

  背後:


  用科技創新保障多任務並行推進


  去年,西昌發射場共執行17次發射任務,創歷史新高,多發任務並行推進,雙工位交替發射,先後更替發射長征二號丙、長征四號丙、長征三號乙等多型號運載火箭,對發射場設備設施可靠性和射後恢復能力帶來了嚴峻挑戰。


  「科技創新,是我們不斷突破高密度發射連勝紀錄的保障。」中心主任張學宇道出其中關鍵。


  「全體注意!重新進程序,我們進行一次模擬發射演練,此次的模擬飛行數據數據中設置多個異常數據,各系統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分析,立即上報!」下達口令的指揮員肖鋒,是中心技術部總體技術室主任。中心每一次航天發射圓滿成功的結論,都出自這個團隊。


  「快節奏的航天發射速度,倒逼我們不斷加強對飛行數據規律的挖掘,加強快評技術的自主創新,目前我們評估結果時間由15分鐘縮短至10分鐘以內。」肖鋒介紹,他們自主開發了整套評估系統,從手動評定到適應多種型號任務的人機互動式判讀評定,通過實時分析成千上萬的遙測數據,掌握火箭的飛行狀態,通過分析衛星入軌數據,迅速評定航天發射的成功與否。特別是通過分析蛛絲馬跡的異常數據,為提高後續火箭可靠性與發射成功率提出改進建議。


  期待:


  中國航天叩問蒼穹的腳步越來越快

  「我們現在可以實現一鍵式跟蹤,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火箭跟蹤測量工作……」在中心的西昌觀測站,某型干涉儀設備組組長劉建濱對中心的新技術非常自豪。


  兩年前,該設備要執行一次火箭跟蹤測量任務,至少需要9人全程配合,監控、伺服、接收機、副站等崗位缺一不可。同時,根據該設備的工作特性,需要提前將天線轉到預定角度,待接收到火箭信號後,再由崗位人員操作轉為自跟蹤模式。是否滿足自跟蹤條件、是否跟蹤正常,只能人為判斷,很大程度上存在誤操作風險。「最複雜的部分是控制策略的確定。」回憶起立項之初的種種困難,劉建濱十分感慨。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個100次發射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用了7年,第三個100次僅用了4年多時間。如今,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火箭跟蹤測量工作,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航天的腳步又快又穩。


  「確定控制策略,就是要將文字轉化為計算機語言,將人為操作轉變為自動控制。」為驗證一鍵式跟蹤的可靠性,劉建濱和同事們又開發出「數據回放」系統,將每次實戰任務的存檔數據,重新輸送到管理機,模擬實戰任務狀態進行聯試。


  去年剛參加工作的周柯宏,已經成為某雷達組的「編程專家」。他編寫的自動化指標測試系統,將原本的8個步驟操作簡化為一鍵式操作,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二。


  如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即將迎來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一百次飛行。中國航天叩問蒼穹的腳步越來越快,也讓人們多了更多的期待,對此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的話擲地有聲:「在打造一流航天發射場、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向祖國和人民交出完美答卷。」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一定能建成自己的回旋加速器」
一次意外發現之旅:容器形狀能決定化學反應如何進行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