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作者自稱太上隱者,這首詩出塵飄逸,悠然如野鶴閑雲

作者自稱太上隱者,這首詩出塵飄逸,悠然如野鶴閑雲

唐代道教盛行,唐人嚮往那據說是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李姓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後代。李白是受道教影響最深的詩人,不僅號稱嫡仙人,也寫過無數關於道教的詩歌。

偉大的時代既有偉大的詩人,也有名不經傳的隱者。他們不願涉足仕途,又厭倦了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於是便行走于山林,隱居在湖畔。這首詩的作者自稱太上隱者,這首詩出塵飄逸,悠然如野鶴閑雲,向人們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形象。

答人

唐代: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讀這首詩,彷彿欣賞行雲流水自曠野山谷在穿行,若行若止,若聚若散,時而順暢、時而曲折,全任它順其自然,它自己既不拘限自己的形態蹤跡,亦不在乎其他事物的生生息息,你更是無法挽留它,亦無法改變它,卻讓人懷有略微企羨的心境,追想它的自由和散淡。

作者自稱「太上隱者」,想來必是懷遁世棄塵之心,放足山野,飄然無跡。故這首詩所呈現給我們的,絕非對原有的客觀事物的敘述,而是經過內心加工了的主觀化了的事物的體現。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與其說是對一種行為的淡筆描述,還不如說是對一種心境、一種襟懷的自然流露,更有點像傳神的自題小像。「偶來」,形容其行蹤自由無羈;「高枕」,刻畫了隱者的恬淡無憂。而松樹、石頭的意象組合,氛圍簡樸,卻富于山林的情趣。

後兩句中,詩人想像自己在太古時代,沒有時間的記載,雖知「寒盡」歲暮,卻又「不知年」。詩人不但在空間上獨來獨往,在時間上也無拘無礙。讀完最後兩句,讀者眼前的「太上隱者」立刻就呼之欲出。也許他像綦毋潛,「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也許他又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其實他可能更像賈島筆下的道士,「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作者原意不在闡述松下眠石這件事本身,而在於表達他對自己來去飄忽、散漫無拘、清靜無憂生活的特殊體驗,以及他的悠然和任性。而山中果真無曆日,寒來暑往不知年嗎?可知作者不光自身的行為方式達到脫俗境界,甚至對宇宙間永恆的時間概念亦臻於一種超然的地步。

整首詩所表達的既是一個客觀世界的再現,更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作者把這種境界表現得出塵飄逸,很有些令人觀野鶴閑雲,悠然而來、飄然而去的況味。太上隱者其實也可以理解成很多隱者的結合體,在他們心中,一方陋室,亦能淡定自如;一壺清茶,靜品裊裊余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蘇軾雪後留宿寺院,這首詩讚美雪景,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詩人是初唐四傑之一,這首詩融情入景,第三聯的10個字尤為精彩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