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3年心路總結 王堅揭秘「城市大腦」產生的背後邏輯

3年心路總結 王堅揭秘「城市大腦」產生的背後邏輯

在近期於香港舉辦的杭州"城市大腦"主題研討會上,阿里雲創始人、雲棲科技創新基金會發起人王堅發表了一場精彩演講。作為國內最早倡導並實踐城市大腦的權威人士,同時擔任杭州「城市大腦」技術總架構師的他,對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又有了新的理解。

他的演講圍繞三個主題:第一,為什麼要有「城市大腦(City Brain)」?第二,杭州做了什麼?第三,城市大腦對城市發展意味著什麼?滿滿乾貨,可謂是他多年探索的一次總結。雷鋒網對他的演講全文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城市治理能痛下決心,來源於「挫折感」

王堅提到,在過去20年,城市治理者普遍存在一種挫折感,就是無論花了多少力氣、砸下去多少錢,城市發展依然遺留下很多問題,比如交通。在過去的20年間,也聽到很多新的技術出現,差不多每5年就有一項技術聲稱「要改變世界」,但很不幸,都沒有改變。

今天人們把所有想到的技術排在一起(AI、雲計算、大數據等),都無法將城市的問題徹底解決掉。這是一個重要的思考。

人類的近代史,一直是用工業來做區分。但是如果從城市角度來看,至少發生了三次重要的變化。

第一是城市剛剛出現的時候,人類社會進入了「馬力時代」,馬力時代有幾個重要的發明,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是羅馬人在城市中第一次引進了新的基礎設施,叫做「道路」。雖然今天人們對城市修道路這件事習以為常,但那個時候卻是一次巨大的發明,我們今天要感謝羅馬這個城市讓每個城市有了道路。

第二個重要變化是出現在100多年前,城市進入「電力時代」。我們要感謝一個人——愛迪生,他的最大貢獻不僅是發明燈泡,而是第一次在城市裡面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叫做「電網」。紐約是第一個建成電網的城市,今天人們覺得電網稀鬆平常,但那個時候確實讓人類真正進入電力時代。

第三個重要變化則是人類正在進入「算力時代」。從多少匹馬到多少度電,再到城市能使用多少算力,衡量城市繁榮水平的標準一直在進化。計算能力在城市化中能夠改變很多東西。

「城市大腦」提出的邏輯是什麼?

王堅表示,當城市第一次有了馬力,城市就必然需要道路;當城市引入電力,必然需要建成電網;當城市對算力產生依賴之時,必然需要有一個新的基礎設施,這就是「城市大腦」產生的邏輯。

「非常感謝杭州市在三年多以前(2016年4月提出)第一次非常有勇氣地像羅馬要修路一樣、紐約建電網一樣,第一次嘗試為這個城市建一個新的基礎設施(城市大腦)。」

他覺得,城市大腦能落地,能為交通調優,能讓城市數據真正跑起路,與杭州政府的接納和推進密不可分。

王堅繼續談到,城市大腦這個基礎設施得益於很多東西,像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等,這些新技術承載了後來的許多「新發明」,這點類似於如果沒有現在的電網,也談不上交流電技術的成熟。因為現在的電網使得交流電的長途傳輸變成可能,基礎設施對技術的推進也是顯而易見的。

「紐約剛開始有電的時候,只有一種電器叫做燈泡,世界是先有電網才有今天的空調、電冰箱、電視機,並不是先有空調、電視機和電冰箱才去建電網,這是電網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王堅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城市大腦」的出現會推動今天城市想像不到的所有的可能,會有新的發明,就像沒有道路的出現就不會有今天那麼豐富多彩的交通工具。

杭州做了什麼?王堅談杭州的方法

當全世界還在談信息化的時候,杭州已經明確了一件事情——對城市來講,「城市大腦」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

王堅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做「城市大腦」時發現,全世界為什麼交通問題解決不了?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輛車。目前杭州註冊的約有250萬輛,通過傳統的統計方法計算出來每天上過路的車120萬輛,但是某一時刻的車輛數卻沒人知道。

實際上,正常情況下的某一時刻,杭州道路上只有20萬輛車,但最堵的時候其實也只有30萬輛(多了10萬輛)。無論是國內國外,很多大型城市都在想著如何解決那「250萬輛車」的事情,卻沒想過如何解決「多出來的10萬輛」的事情——這是交通頑疾的所在。

全世界紅路燈的設計也是如此,沒有計算如何讓今天所有的車能最大程度地快速通過。杭州是世界上第一個在高架上開始計算讓車輛按照預定程序通過紅路燈的城市,使得在不增加道路面積、不增加車道、不增加紅綠燈的前提下,能夠通過算力讓整體的車行速度在有10%-50%的提升。

「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其實一個城市要提高通行能力,修路不見得是最好的辦法,用算力給每一輛車進入這道路設計一個方法,會是一個新的對策。」

他強調,交通方面的探索實際上可以延伸到各個方面,到最後城市每用一度電也是被計算過的,每一滴水也是被計算過的。可以想像,未來人們在酒店消耗的電是被計算過的,節約下來的電可以讓他的住宿成本下降。如此一來,城市資源的消耗就會降低許多。

城市算力不夠,城市大腦價值亟待挖掘

王堅還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數字:10%。

一個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資源才可以活下去?王堅的回答是:10%。原因是每一寸土地、每一度電、每一滴水都是被計算過,這是將來真正解決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基礎的東西,能降低城市資源的消耗。

同時王堅提出3點新的思考,期待每個城市能正確認識到城市大腦的價值。

第一,我們應該像規劃土地資源一樣來規劃一個城市的數據資源(信息社會最重要資源);

第二,我們應該像重視垃圾處理一樣來重視一個城市的數據處理(不是加強垃圾處理能力,而是讓垃圾少產生);

第三,我們應該像規劃電力供應一樣來規劃一個城市的算力供應(當城市大腦廣泛鋪開,算力將遠遠不夠)。

「我想有一天我們花在數據處理上的錢超過花在垃圾處理上的錢,這個城市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數據處理會讓垃圾變得更少。」

王堅強調,城市在今天使用的算力還是不多的,人們會認為這是隨手可得的東西,但是他相信,等到「城市大腦」真正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時候,馬上會看見這個算力的不夠——就像城市意識到電力的充足供應是多麼重要一樣。

談及數字經濟,王堅表示,經濟的發展水平跟算力的使用量慢慢連在一起了甚至越來越緊密,這才能代表一個新的經濟,而杭州「城市大腦」正是做了一個很好的開始。(雷鋒網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滴滴金融2019新招數:大「桔」為重?
預警:3700餘台SQL伺服器被爆破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