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五四當天,學生們衝進曹汝霖家時,北洋警察們為何呆若木雞?

五四當天,學生們衝進曹汝霖家時,北洋警察們為何呆若木雞?

作者:金滿樓

五四當日,有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學生們破窗而入並打開大門衝進曹宅後,那些奉命保衛的警察們為何無所作為呢?

據京師地檢廳偵訊曹宅管事燕筱亭的筆錄,當時曹宅已經知道學生要來,而且「吳總監給打過電話,說學生開遊街會,恐要到那裡去辱罵,別的事情總該沒有,說不要緊的。後左一區署長也去見我們主人,也說此事,說不要緊,總能維持。」之後,也確實派有巡警前來彈壓保護。

作為本次事件中的「受害者」,曹汝霖也在回憶錄中抱怨說:

「到了家門,警察廳派來三四十名警察,隊長向我請示,怎樣保護法?我說這是你們的事,怎麼反來問我?隊長說,上頭命令『文明對待』,故連警棍都沒有帶,怎麼好呢?我苦笑道,你們看怎麼好,即怎麼辦得咧!警察們即找木板石塊之類去堵大門。」

當然,從各類當事人的回憶來看,關於曹宅警察的問題也頗有些複雜。

曹汝霖

譬如,當時守衛曹宅的警力究竟有多少?在學生衝進曹宅時,他們作何反應?在學生毀物傷人時,他們為何不能制止?

先來看下幾位與事者的回憶。如北京高師學生張石樵說:「我們到了曹宅後,發現有一連左右的警察守門。」按當時的建制,一連人得有超過一百人的編製。

北大學生肖勞則回憶說:「到達趙家樓,曹家大門緊閉,攻打不開,同學從鄰街後窗爬入宅內,將大門栓打開放入隊伍。那是院內有警察十餘人,持有槍械守衛,但對學生並無抗拒,只站在遠處觀看。」

北大學生范雲則回憶說:「這時曹家的大門關得緊緊的,門外站著四個拿槍的警察。」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人記憶中,當時保衛曹宅的警察從上百名到只有門口四名,這個差距是相當大的。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高師學生周予同的回憶,其在1931年和1959年的回憶中表示,當時「曹氏門口只有一個帶有武裝的警察」;但1979年回憶時卻成了「宅內有幾十個全副武裝的警察,被外面群眾的聲勢駭住,見匡互生跳進去,更目瞪口呆,竟自動取下刺刀,退出槍彈,看著他們把大門打開。」

當然,在當時亂鬨哄的情況下,學生們不太可能搞清到底有多少警察而只能從感覺出發。不過,即便如此,那些認為有幾百名或者只有一名或者四名的似乎也太不合理。

從這個意義上說,曹汝霖說的當時有三四十名警察在保護曹宅的說法似乎更為可信一些。

當然,最能證明曹汝霖所說的是憲兵排長白歧昌的一份呈文,後者一直跟蹤學生隊伍並用事後向警察署報告:

學生隊伍「向東至趙家樓曹宅門首,見有保安警察二排在該宅門前警衛」。

這裡說的「二排」,似乎不是排成兩排而是兩排警察,按一排三班36人的的建制,似乎比曹汝霖說的要多,但與當天有幾十個警察在保護曹宅的主流說法也大體吻合。

除了警察人數問題,當天警察的反應也頗引人關注。按照學生們的說法,警察從趙家樓衚衕口即布置了防衛線,如北大學生許德珩所描述的:

「隊伍到達趙家樓時,……數百名軍警早把衚衕口封住了,隊伍不得進去。我們於是變計,做了很多說服教育工作,果然有效,軍警讓我們進了衚衕。」

第二道防衛線設在了曹宅大門外,如許德珩的回憶:

「曹汝霖的住宅朱門緊閉,怎麼辦呢?我們還是用說服軍警的辦法,包圍他們。我們進一步三四個人包圍一個軍警的方式,向他們說服,幾乎等於繳械。」

北京高師學生俞勁也說:「隊伍到達曹汝霖公館,只見公館大門緊閉,有數十名武裝警察守衛著大門。」

在曹宅裡面的大院,還有一些警察,如羅家倫的回憶:「曹宅的院子里還站著許多警察,因為學生向他們極力宣傳,所以他們已沒有什麼抵抗。」

俞勁也說:「某君(指匡互生)頭向裡面一望,內部還有數十名武裝警察,正槍口對著他。接著某君向這些警察演說,警察大概也由於良心發現,不敢開槍,改變了瞄準的姿態。」

率先打破窗口的匡互生本人則回憶說:「曹汝霖宅內的十幾個全身武裝的衛兵已被外面的呼聲鼓掌聲所震駭,……只得取下上好的利刀,退出裝好的子彈,讓繼續跳進去的5個同學從內面把那緊閉重鎖的後門打開!」

北京工專學生尹明德也回憶說:「曹宅早有準備,前後門緊閉,內有一百多名軍警保衛,有五個學生不避危險,由後門旁的窗子爬進去,把門打開,大隊學生即一擁而入。全身武裝的軍警,到處布置崗位,見學生人多勢眾,也不敢幹涉制止,持槍直立,呆若木偶。」

如此,在呆若木雞的北洋警察們面前,學生們就有了「痛毆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激烈之舉,「五四」事件也由此被寫進了歷史。

參考資料:《五四運動回憶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帶著大清使團出訪的美國公使蒲安臣,為何中途死在了俄國?
不為乾隆祝壽,那英國國王派馬嘎爾尼來中國作甚?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