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莊子》:為什麼我們會越活越孤獨?

《莊子》:為什麼我們會越活越孤獨?

當下,快節奏的工作生活,高效率的溝通交流,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咫尺之間,然而卻有人說:「活的孤獨是常態,享受孤獨才是姿態。」也有人說:「感覺整個世界都沒人理解你,活得很孤獨。」

前一種孤獨其實並不是孤獨,它是人內在充實而表現出來的精神獨立,很難得,所以讓人羨慕與佩服。而後一種孤獨,才是真正的孤獨,它只會讓人悲觀與痛苦。

真正的孤獨,是一種強烈的空虛,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讓人抑鬱、絕望。就像我們受到風寒會發燒一樣,孤獨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精神受損,而導致的內在空虛。

為什麼會精神受損?

《莊子》中有一個小故事:話說子貢遊歷到漢水之南,見一老丈正在菜園勞作,挖了一條地道通往井邊,抱著水瓮打水灌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貢說:「有一種機械你聽說過嗎,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甚多,老先生想不想試一試呢?」

老人問子貢說:「該怎麼做呢?」子貢說:「用木頭做成工具叫桔槔,後面重而前面輕,從井中提水輕輕鬆鬆,速度很快。」

種菜的老人變了臉色譏笑道:「我聽老師講,有了機械取巧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投機取巧的事,有了機巧事必定會出現機變的心。機變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麼純潔空明的心境就不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麼精神就不能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只是感到羞辱而不願那樣做呀。」

莊子有句話叫「定乎內外之分」。內,是身心,是內在;外,是聲色,是外物。人的心志如果時時務於外的話,則內在精神就會疏於打理,而失去專一安定。

種菜老人譏笑子貢,正是看出子貢的內心不夠完備,總想著往外求,甚至已經形成思維習慣,也就是「機巧之心存於胸」。種菜老人的內在也不一定就足,但是他老老實實行於拙樸,故近於道。

韓非子曾以「和氏璧」為例,說內在極豐華的事物,是不用外物來裝飾的,只有內在虧損不足,才會向外去求,用外物來裝飾自己,充作己之能。所以如果遇到什麼總想著投機取巧,反映的正是自己本身的虧缺。

我們現在,又有誰不是「機巧之心存於胸」?開口捷徑,閉口計謀,就連升斗小民,也是諸多心眼滿懷算計,那種踏實肯乾的「老實人」,恐怕早就滅絕了吧。

我們現在,又有誰不是「身心務於外」?身不停轉,勞碌奔忙;心不停歇,目光一時離不開手機,耳朵一時離不開音樂,娛樂放縱片刻不停。一直到精疲力竭,才收得了心,睡得著覺。長此以往,內在又怎麼會不枯竭,精神又怎麼能不空虛?

現在機械、網路越來越發達,許多以前沒法想,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了。能做的事多了,想法就多了,身心就更加勞累了,內在就更加虧空了。沒發現互聯網時代與書信時代的區別嗎?溝通更為便捷了,情感卻虧損了。

《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所以才需要「塞其兌,閉其門」,關照自己的內心,充盈自己的精神。

但是這種關照內心的行為,卻恰恰是被我們認為「無用」的行為,誰也不願意為此「浪費時間」。誰又願意花上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什麼也不想,就這樣安安靜靜的呆著?

有這十分鐘,我還不如看看小說,刷刷視頻,聊聊天,逛逛商城。我想這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實想法吧。

老子曾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莊子也說,人只有懂得了「無用之用」,才能和他談用。無用的用處,就在於關照同樣虛無的精神。精神與內在的充盈,在莊子看來才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追逐外物。

東晉有一個叫王子猷的,於大雪之夜駕船前往陰山拜訪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返回。人問何故,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又有何妨?

這種行為,放到現在估計要被罵腦子壞掉了,因為完全沒有達到目的,是無效無用功啊!我們常說社會很功利,是因為大家都抱著目的在生活,所作所為,必圖有利。王子猷看似無利可圖,但其實他的內在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內在充實了,就不需要往外求得滿足,故而可以「舉世譽之不加勸,舉世非之不加沮」,獨立而自得。內在豐滿,則憂慮、驚懼等外邪俱不得而入,這就叫做「全神」。如此,便可以習慣獨處,享受孤獨,而不覺得孤獨。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品國學 的精彩文章:

收藏:中國一共有多少神仙?看看就知道啦!

TAG:靜品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