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再聽話的孩子,每天也會做幾件讓父母頭疼的事情。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們這麼抱怨: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亂髮脾氣;孩子一天到晚地纏著我;孩子撒謊、不學好、離家出走……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就表示他們品行不好、道德堪憂嗎?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不良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對愛的空缺和不滿足。孩子的察覺能力很強,但他們的解釋能力卻很差。他們想要追求愛,追求歸屬感和安全感,就會用錯誤的方式來進行錯誤的表達,也就產生了令大人頭疼的不良行為。

舉一個例子:兩歲女孩阿黛爾的弟弟出生了,阿黛爾發現媽媽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剛出生的弟弟身上。她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要想取得媽媽的重視,自己就得變成一個像弟弟一樣的小寶寶。所以,她吵著要用奶瓶喝奶,還故意尿濕褲子。結果呢,本來照顧新生兒就很疲憊的媽媽,因為阿黛爾的行為,感到更厭煩,更沮喪。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們做出不良行為,往往有四種動機:

第一種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關注是人的正常需要。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忽視,孩子就會認為,只有得到父母的特別關注,自己才算擁有歸屬感。所以,孩子會一遍遍地去打擾父母,比如要求媽媽陪玩玩具,請爸爸幫忙拿水、拿個勺子等等。家長如果說,「我忙著呢,你自己玩會兒!」過不多久,孩子就會換個方式再來打擾。心煩的家長越來越敷衍孩子的要求,而孩子因為沒有達到目的,也會感覺到失望,孩子和家長陷入了惡性循環。剛才例子中的阿黛爾,就是這樣的例子。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第二種是尋求權力。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這就會引起孩子的反彈情緒,他們會潛意識認為,自己說了算,才等於有了歸屬感。

四歲的莎拉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莎拉每天穿什麼、吃什麼、做什麼,都是媽媽一手包辦。為了尋求自主權,莎拉開始拒絕吃媽媽做的飯,最後,因為營養不良得了佝僂病。莎拉的這種對抗行為,背後傳達的信念就是,「我需要的是自主權,我不聽你的,你制服不了我!」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第三種是報復。有的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時,可能不會當面頂嘴,但他們會偷偷弄壞家裡的東西,或者故意無視父母的期待,來作為以牙還牙的報復手段。

舉個例子: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每次考試成績都特別上心,孩子覺得父母更看重自己的成績,而不在意他本身。所以,他選擇不做作業,以此表示對父母的不滿,這背後傳達出的信念就是,「你覺得成績比我更重要,這讓我很傷心,我也要讓你不好受。」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第四種是自暴自棄。這種孩子,不管父母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無能為力、不求上進的消極姿態。他們心裡這麼琢磨,「我反正沒人管沒人愛,你們也別對我寄予希望了,我怎麼都做不好,努力也沒用。「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懲罰和驕縱兩種方式為什麼不可取?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心急的父母往往會選擇兩種傳統的管教方式。

第一種是嚴厲的懲罰。這種父母會恨鐵不成鋼,給孩子制定各種規則,他們對孩子說,「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如果孩子稍有反抗,他們就選擇以暴制暴,懲罰孩子。

舉一個例子。媽媽給3歲的兒子喬尼做了早餐,但喬尼不想吃。媽媽不耐煩了,說,「有的吃就行了,想想非洲那些快要餓死的孩子吧!」喬尼也不給面子,說:「那好,你給他們送去吧。」媽媽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實在忍無可忍,就打了喬尼一巴掌,氣沖沖的說,「那你去餓肚子吧!」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嚴厲的懲罰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孩子遭到懲罰後,雖然會立即停止不良行為,但不久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不良行為。更嚴重的是,懲罰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有些孩子會在潛意識下認定,「我是一個壞孩子」,他們會破罐子破摔,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扮演讓父母和老師頭疼的「壞」角色;還有些孩子會恐懼懲罰,形成過度順從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害怕失敗,甚至靠撒謊來掩蓋自己的失敗,逃避懲罰帶來的羞辱。

第二種是過度的驕縱。我們還用喬尼吃早餐的故事舉例子。在一個驕縱型的家庭里,父母不會給孩子制定規則,都是孩子說了算。所以喬尼要什麼有什麼,簡直就是呼風喚雨的小皇帝。比如媽媽問他:「早飯想吃點兒什麼?」喬尼就點了土司加軟煮蛋。媽媽做好後,喬尼卻改口說想吃炸土司、白糖薄脆,如果家裡沒有就去商店買。就這樣,喬尼隨口的一句話,讓媽媽一天24小時團團轉。

嚴厲和驕縱都不管用,家長拿什麼來教育熊孩子?

過度驕縱這種管教方式,會帶來什麼問題呢?被嬌縱的孩子認為,世界應該圍著自己轉,他們覺得指使別人滿足他們的需要,是自己的特權。在萬事被父母包辦的習慣下,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也缺乏責任感。一旦長大後遇到挫折,他們就很容易心理防線崩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