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無人機、大數據「齊上陣」楊建思談地震應急工作的滄桑巨變

無人機、大數據「齊上陣」楊建思談地震應急工作的滄桑巨變

「2008年時,製成一幅震源破裂過程圖大概需要兩三天時間,而到了2018年,技術上實現了分鐘級」,4月18日,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北京國家地球觀象台蹲點採訪啟動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建思為在場記者講述著我國地震應急工作取得的滄桑巨變。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建思

製圖速度大幅提升 種類單一到多樣

楊建思告訴紅星新聞,通常一場強震發生後,地震部門需要為救災應急指揮等相關部門提供震中分布圖、地震烈度預估圖、震源破裂過程圖、餘震分布圖、地震動預估圖、塌方預估圖、道路交通破壞預估圖、人口傷亡預估圖、震區人口分布圖、震區地質構造圖以及震區交通、學校、醫院等一系列地圖資料。這些資料的快速提供,為迅速開展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保障。

她以製作震源破裂過程圖舉例,2008年時,大概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能完成製圖; 2009年,製圖時間縮短至數個小時;2010年時, 3-4小時即可完成;到2011年時,只需3個小時;到2012年時,降至1.5-2小時;2013年時縮短至1-1.5小時;而到2018年,技術上實現了分鐘級。

「製圖提速的背後,是理論方法、監測系統、數據來源、軟體實現、硬體提升等的一系列科學技術的提升與改進。」 楊建思說。

楊建思介紹,地震發生時,震中位置並不一定災情最重,也就是說震中與宏觀震中不一定一致,特別是大地震。以前只是簡單用橢圓標註出震中位置、震級、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內容,這樣的信息不能完整描述地震災區分布。而通過震源破裂過程圖,可以判斷哪些地區是極震區,以及極震區的分布範圍,從而更快速準確地判斷災情,進行救災。

通過大數據判斷地震災情

楊建思告訴紅星新聞,在地震應急處置中,最急迫需要的就是災情信息。為了儘快準確預估災情和獲取災情,2018年汶川地震後,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應用於抗震救災之中。

用於地震信息採集的各類無人機

她舉例道,在災情獲取方面,發展的「三網一員」人工報送災情、12322的電話報送和主動訪問、無人機低空影像都是對強震的極震區有效的災情獲取手段,但這些手段仍然不能滿足第一時間對災情時空分布信息的需求。

楊建思解釋,災情往往還隱含在社會多方面的數據資料中,如地震導致的生命線的運行狀態變化、電力網斷電區域、通信量和通信狀態變化、人流行為變化、車流量方向和數量變化等。

因此,近年來地震應急科研人員還開展了利用社會信息化大數據解決地震災情判斷的有益探索。例如手機熱力圖、電網實時監控圖的變化、計算機IP地址在地震前後的變化、視頻監控畫面分析等等。

楊建思以手機熱力圖的變化舉例,「 如果發生地震後,突然一個地方手機信號沒了,那意味著手機基站損毀了。如果基站都壞了,可以想像建築物的損壞程度肯定不輕。如果通信網路沒有遭到破壞,那個地方的用手機的會明顯增多,大家會紛紛打電話,報平安。」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北京報道

編輯 龔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星深度 的精彩文章:

美國發生一起罕見殺人案,殺人者用的是10厘米長的利爪…
通廁器涉槍案6被告人一審獲刑3至13年 安徽高院發回重審

TAG:紅星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