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謝冕:用一生體味詩美

謝冕:用一生體味詩美

我認識劉士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的每一天幾乎都是詩歌的節日,我們也幾乎無一例外地全力投入了為詩歌而奔走的行動之中。中國新詩史上第一本理論批評刊物《詩探索》應運而生。這本由民間人士和學術機構共同創辦的詩歌理論刊物,所有的編輯都是「業餘」的,也都是無償勞動的「義工」。我來自北京大學,還有幾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其中就有劉士傑。直到現在,這本刊物始終都沒有申請到刊號,也基本上始終都是「自籌資金」。當然,從主編到編輯也始終都是義務勞動。

劉士傑從那時開始就為《詩探索》服務,與《詩探索》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凡四十年」,直至如今。他把全部的青春貢獻給了中國詩歌的繁榮發展,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者和批評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詩歌編輯。數十年來,他做著一位全職編輯所做的一切,默默地為《詩探索》約稿、改稿、編稿,騎著單車或擠著公交車來往於社科院和北大之間,同時還承擔著文學所給予他的科研業務。

《詩探索》就這樣在一批專業而又「業餘」的編輯手中,成為一本受到學術界和詩歌界普遍尊敬的詩歌理論刊物。

我和劉士傑的友誼就建立在我們為《詩探索》操勞的日日夜夜中,我們為它的困境憂慮,為它的成就寬慰,我們甘苦與共。我們的友誼是由於共同的工作,當然更有我們共同的愛好:我們熱愛詩歌,而且熱愛對於詩歌的研究和評論,儘管我和劉士傑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人,但我們是詩歌的真誠朋友。

劉士傑和我一樣,讀詩,約稿,同時自己也寫評論。他謙虛地說自己不勤奮,其實,他的詩歌批評一直是詩歌批評界的一道風景,在業界享有佳評。劉士傑有很深的學養,在復旦大學受到過名家嚴格的訓練,他精通古今理論經典,他的詩歌批評立論公正,不務空言,且平易近人。

他的詩歌理論批評總是信守自己的批評立場,不追逐時尚,也很少引經據典。他總是冷靜而準確地將自己的閱讀感受予以準確的表達,並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他的批評總是從創作的實際出發,立足於堅實的創作實際的分析之上。劉士傑言說他細讀批評文本的體會是「以理性的眼光閱讀,以藝術的心靈感受」,這正是他一生從事詩歌批評的經驗之談。

他強調細讀文本,這也許一般認真的讀者都能做到,而理性閱讀(即超越一般讀者的冷靜的思考與分析、判斷的成分)與藝術感受(即基於詩性的心靈感受的成分)二者的融會貫通,正是他長期從事詩歌批評的寶貴經驗的總結。這就使他的批評超越了平面的鋪呈,而將濃厚的歷史感與鮮活的現場感融為一體,展現出了一種生動的、總體的立體觀照。

劉士傑的批評視野是全方位的。如他在1999年為共和國詩歌50年所寫的總體介紹文章,以「風情」二字予以概括,就體現出他把握詩歌發展規律的能力。50年中國新詩的發展歷程,充滿了理想精神和浪漫情調,但又是在驚濤駭浪中艱難困苦地行進。劉士傑的敘述藝術體現了他作為資深批評家處理複雜現象的成熟——既不迴避風險又從容堅守詩人的良知,既不違背嚴酷的事實卻又條分縷析言說自如。數十年來,他堅持社會的和審美的相結合的批評立場,對詩歌的審美判斷總是與社會的進退榮辱密切關聯。讀他的文字,能夠把握到鮮明的時代精神,又體現了詩人對於世道人心的深重關切。

即將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劉士傑論詩》,他最初將其定名為「用一生體味詩美」,可謂總括了他的詩歌批評的立場和精神。

作為批評家,劉士傑當然始終關切詩人及其作品所體現的社會價值和思想含量,但他又總是從審美的角度進入作品,並恰如其分地予以精到的概括:如他評牛漢,是「燃燒的生命烈火」的「壯美」;他評辛笛是「熔古典與現代於一爐」(很少有人發現辛笛的「古典」,他注意到了);再如他評鄭敏,概括更為精彩,是「幽思哲思深邃,想像意象奇妙」,簡單的評語道出了這位既是哲學家又是詩人的獨特的風格。在論及杜運燮時,批評家注意到杜詩風格形成的內在基因,他以「雜交培育」四字展示了這位出身於西南聯大的詩人中西交接融合的諸種因素。

劉士傑始終關注中國當代的詩歌創作,他論及的詩人涉及數代薪火相傳的詩人,這些詩人是他尊敬的前輩、充滿友誼的同輩和朋友,從屠岸、洛夫、木斧到莫文征、西川,從非馬、適民、南永前到李小洛、阿毛,他的關注的目光遍及海內外,涉及年長的和年輕的。劉士傑是中國詩歌界一位貼心的評論家,也是詩人們最貼心的朋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4月4日第1667期

責任編輯:陳宣宇 排版編輯:陳宣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振江:落實責任擔當 培育時代新人
政治學專業人才培養高端論壇在南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