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新書友,請點擊上方紅色按鈕「關注」 ↑↑↑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聖教序》的「暢想曲」

□陳海良

自古以來,世人但學「蘭亭」,恐怕也是一面之詞,誤導了多少人。原因是臨習《蘭亭序》很難出帖,而且由於當代人學養與理解的偏頗,尤其是「古質而今妍」(《書譜》)的審美流變也會使所學的書法偏於軟弱而嫵媚,從而趨於俗態!

所以趙孟頫說:「『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東坡詩云);而《閣帖》中王書的粗製亂造、真假難辨,往往只能作為王書正統系列的一個參照,或者以一個大的書跡背景來研究王書是合適的。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聖教序》雖是唐刻本,但字數較多,《聖教序》保留了王羲之字法的基本的骨架,按照魏晉時期的審美與品藻習慣,即以「神」「情」「氣」「韻」四個方面來講,《聖教序》保留了一個方面。

為此,我們要較為全面地展現它的風采——魏晉風韻,應該是聯繫王羲之的其它摹本和魏晉時期的墨跡來進行綜合的分析,來對《聖教序》進行「修繕」,進行「暢想」,「修繕」是為了臨帖,而「暢想」是為了創作

然而,棘手的是儘管現在有著好的版本,但是真正從對書法的學習與研究的角度來講又是很難進行展開的,當然期間也很難看出有什麼墨色變化來,因為墨色的要求更是當代書法真正走向現代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們要以「暢想」的思維,從筆法的角度來對《聖教序》進行「神」、「氣」、「韻」方面的「修繕」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那什麼叫筆法呢?在這裡筆法是指符合傳統規範的毛筆使用方法,也即用筆方法,而用筆是指毛筆的使用與駕馭以及它所顯現出來的形態效果與方法,用筆是廣泛意義上的意思,有好與差之分,更有合乎書法用筆與否的區別。

只有合乎書法用筆、合乎書法審美的書寫技巧才是好的筆法,它有著基本的原則要求與審美的內在規定性,從古而今很少有能在筆法的領域突破的書家,故趙孟頫有:「用筆千古不易」之說(《定武蘭亭》十三跋)。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它的美是通過它向我們展現的外觀來達到的,它的外觀是否與傳統書法審美的習慣與模式相一致是極其關鍵的,它的完整性、起訖的提示、流動感、頓挫、線性效果等是評判書法線條的主要方面。

《聖教序》字法的展示只在結構方面,我們可以從王書摹本中來尋找《聖教序》中線條的風神!正如梁巘所說:「《聖教序》鋒芒俱全,看去反思嫩,今石本模糊,鋒芒俱無,看去反覺蒼老。吾等臨字,要鋒尖寫出,不可如今人,止學其秀耳」(《評書帖》)。

由此,我們面對摹本時,不能被結構所迷惑,應該從線條入手,從筆尖入手。縱觀摹本的線條,交待非常清楚,尤其是起始的交待可謂細緻入微。而正是這細緻入微處顯示了王羲之運筆的線路、筆法的隱現、用筆的起承轉換等。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而筆法的體現在王羲之書法的摹本中有著很好的示範。以《二謝帖》為例。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先從起筆處剖析:《二謝帖》中的「二」,上一「橫」是按的動作明顯,下方留有一個很大的斜角,說明書寫狀態的輕鬆,下一「橫」的起筆承上啟下,由轉而按,按的動作很快而微妙,形成兩種不同的起筆形狀。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面」的第一「橫」起筆用了「切」的方法,顯得比較整齊而不拖泥帶水,「靜」的第一「橫」就用了「尖峰」,依此類推,要充分的關注它所有字的起筆的變化,是如何造成不同的起筆形狀的,我這樣分析的目的是在臨寫《聖教序》或其它信札時不會產生雷同的起筆。

另一方面也使得起筆的動作微妙起來,耐看起來,神化起來,我們要象一個偵探,對其所反映出的點點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它是讓我們理解其後面的龐大「景象」的埠,而我們在寫起筆時因觀察不細,往往顯得比較隨便、草率,交待模糊、筆意不清、筆形混濁;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同樣,王書的收筆處總是露出他特有的筆意來,如「謝」字「寸」的一橫的收筆,「面」字一橫的收筆,同樣類推,王羲之是在一種遊刃有餘的狀態下完成的。

對起筆與收筆的關注,其主要的目的是使臨帖的線條向著一種比較細緻、耐看的方面轉化,而不是大而化之的臨寫,帖學是強調筆法細膩的,用筆的起訖處是最能反映細膩和講究的,它可以說是一種對經典理解的開始!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還有是起承轉換的「關節」部位。一個字的結構是由多個筆畫組成的,而組成的關鍵部位就是關節,關節是最重要的,更是「法」的顯現!

它可以使有機的部件組合,使一個個不同的部份鏈接,變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從而塑造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也是最能體現作者對筆法的理解和對書法的修養。

它是頓挫的體現,節奏的具體化,而不是一味的流淌,行筆要有節制,「節制」和「停頓」也是為了更好的「流」,是筆鋒的一次調整,也是「氣」的轉換,吐納合理而又合乎自然生理現象,這種開合有序、氣韻與筆法的流動與轉換是符合行筆書寫規律的!

今天的好多作者只注意書寫過程的爽利,而忽視了關節的重要,從而也顯現出了自己的薄弱環節,把好多可看的東西被省略,形成了枯燥簡單的「過程」,不見沉著、信手所展現出的一種悠閑與雅緻,也就缺少了可以細細品味的意韻。

其實這種關節的部位,即使在草書中也是點滴都不能放過的,恐怕這就象是律詩中的「格律」,它像鐐銬一樣制約著你的行動,如使用得當也是光輝燦爛的地方,如果說王書是一個君子風範的話,那麼這個關節就是君子的最為重要的「禮儀」。

儘管魏晉士人風流瀟洒,但始終保持著士人的節操和人格的獨立,「發乎情止乎禮」(《詩大序》),而這恐怕也是書法中專業與業餘的區別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如「靜」字「爭」的起筆,是充滿彈性地與上一筆呼應的,如果缺少了彈力就成為了一種擺設而無生計可言。

又如「省」字的第二個筆畫的起筆,首先與上一筆畫呼應,而後頓筆,再平拖而起,動作過程清晰而明了,還有「不」字的「橫撇」收筆是在調鋒、蓄勢後彈上去的行筆過程。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由此,引出一個彈性的問題,彈性是書寫過程中利用書寫的慣性來完成;還有一種是一個筆畫完成後稍作停頓(調鋒),而後蓄勢以出。

彈性體現了一種生命力,說明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結是由生命的動力來鏈接的,而非機械的擺布,「狀如死蛇」,而且,彈性還體現一種柔中帶剛的東西,彈性也體現出了一種線條的多變性。

這種有關充滿彈性的起始與轉換的用筆特點在孫過庭《書譜》中有著很好的保留和顯現,而且,有的地方非常明顯地暴露,筆法的形跡已完全向我們展開,只是我們不去加以比較和分析!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如「草」、「成」、「真」、「使」、「令」、「乎」、「性」。

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無論信札還是《蘭亭》,都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用筆是尖的、健的,通過書寫時的提、按使得筆畫的起、收充滿著彈性與變化的玄妙,也使得引帶在鋒尖的提按中具有了一種時間性、節奏感,也更體現了作者對這種靈便的筆法應用與把握,以及自己充滿才情的展露!

如果筆尖是鈍的、禿的,往往很難臨出王書的風神來,儘管信札原跡的筆畫不會這樣光滑,但也不會是由禿筆寫出的!

對信札的起訖、轉換關節的仔細觀察,可以幫助臨習本字帖,但是,以此方法應用到對《聖教》的臨習中來是可大大提高它的生命力的,可以從模糊的刻痕中轉現出清晰的筆法來,使得《聖教》充滿著活絡的氣息。

不僅如此,在其他方面,如行筆的過程、引帶的流變、信札與《蘭亭》的氣韻更可以摻入到臨習的過程中,這樣《聖教序》的筆法與韻味就顯現出來,不會因刻板所表現的外象那樣呆板、僵化。

因此,在對待《聖教》時,應該是從墨跡(魏晉)、摹本、繼承較好的後人墨跡等幾方面多元地來看待並進行研究,由此,通過對《聖教序》的暢想(我只說了一點),我們不僅可以接近一點王羲之,也可在學習與創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展望的空間!




走進書法|陳海良:寫《聖教序》別被結構給迷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