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失火的巴黎聖母院,無處安放的「996」

失火的巴黎聖母院,無處安放的「996」

封面題圖|《讓子彈飛》

文|風馬牛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授權轉載

4 月 15 日,當地時間 18 點 50,巴黎聖母院起火。一夜燃燒後,主體建築倖存,屋頂和塔尖被毀。人們一邊觀看其標誌性尖頂在烈焰中轟然倒塌的視頻,一邊在千里之外感慨,這可是見證了拿破崙加冕、被雨果青睞、法國人怎樣重視都理所當然的歷史建築,怎麼就著火了?巴黎有關部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與現場的修繕施工有關。

懷揣著陰謀論的段子手們並不認可這個起火原因,紛紛表示:拉倒吧,法國哪會有下午 6 點多還在幹活的維修工人?

在一片惋惜聲中,這樣的段子或許並不合時宜,但也的確說出了一個事實:法國人的上班時間很短。我們還在為「996」的話題爭吵不休,法國人在多年以前就開始實行「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了——每周工作 5 天,每天工作 7 小時。此外,每年還有 5 周左右的帶薪假期。

大火中的巴黎聖母院

法國人的工作時間也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短的。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土崩瓦解。在革命浪潮中,比法國波旁王朝歷史更久遠的巴黎聖母院也沒能倖免。教堂的大部分財寶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 1804 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又過了 30 年,法國人開始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長達 23 年的全面整修。整修巴黎聖母院的年代,法國人的工作時間很長。1848 年,「14 小時工作制」盛行於作坊,那時候法國人每周工作 6 天,平均每周要工作 84 小時。換句話說,即使每周工作 7 天,每天也要工作 12 個小時,妥妥的「997」。

法國人在「每周 84 小時工作制」中苦苦掙扎的時候,被法國大革命思想洗禮的新大陸已經開始為「8 小時工作制」奮鬥了。

自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在 1817 年提出「8 小時工作制」後,這一制度逐步被視為工人階級獲得解放的必要條件之一。馬克思寫到:沒有這個條件,一切進一步謀求改善工人狀況和個人解放的嘗試,都將遭到失敗。

《機器人總動員》| 人不是機器,可以不眠不休

澳大利亞工人最先走向成功。1850 年代正是澳大利亞「淘金熱」的黃金時期,工人緊缺導致勞動強度有增無減。於是,工人們迫切要求縮短工時。成立於 1855 年的悉尼石匠工會通過各種手段,成功迫使僱主讓步,將工作時間從 10 小時縮減為 8 小時。這讓悉尼的石匠工會、木工和細木工聯誼會、泥水匠工會和砌磚工工會……都看到了盼頭。鬥爭的結果是「8 小時工作、8 小時休息、8 小時自己支配」的制度開始在悉尼的一些行業中普及。

另一片新大陸的工人們,就沒這麼幸運了。

19 世紀初,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美國工人的勞動時間被無限制地延長,每天要工作 14 到 16 個小時,多的甚至達到 18 個小時。用馬克思的話說,「工作日延長到正常的最大極限……就開始了一個像雪崩一樣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衝擊。習俗和自然、年齡和性別、晝與夜的界限,統統被摧毀了。」

當時美國的一個鞋廠監工說:讓一個身強體壯的 18 歲小夥子,在這裡的任何一架機器旁邊工作,我能夠讓他在 22 歲時變得頭髮灰白。

從 1860 年代開始,美國的工人也要求限制和縮短工作時間,爭取「8 小時工作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1886 年 5 月 1 日,美國全國 1 萬多家企業的 35 萬工人,唱著「8 小時之歌」,全部罷工。

他們唱道: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辛勞,光得到僅能糊口的工餉,從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思考。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晒晒太陽,我們相信:上帝只允許 8 小時工作。我們從船塢、車間和工場,召集了我們的隊伍,爭取 8 小時工作,8 小時休息,8 小時歸自己!

歌聲沒有改變芝加哥罷工活動遭到鎮壓的命運,數百人被逮捕,7 名工人領袖被判死刑。此舉激起美國各地工人的強烈抗議。最終,美國政府不得不在一個月後宣布實施「8 小時工作制」。

3 年後的 1889 年 7 月 14 日,也就是法國大革命爆發 100 年後,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為了紀念芝加哥工人的鬥爭,大會通過了關於慶祝「五一節」的決議。1890 年開始歡度第一個國際勞動節。

加哥工人運動

讓巴黎人頗有些尷尬的是,全世界的工人代表跑到巴黎慶祝「8 小時工作制」的實現,而法國人自己,連「10 小時工作制」都沒有爭取下來。1879 年、1885 年、1896 年和 1907 年,法國人先後四次在議會中提出「10 小時工作制」法案,以取代之前的「12 小時工作制」,但四度被否決。直到 1912 年 7 月 4 日,「10 小時工作制」才得以通過,成為法律。這一年,除了「10 小時工作制」,法國人還爭取到了另一項「福利」:周六下午也不用上班了。每周的工作時間,由之前的 6 天,縮減為 5 天半。

在這之後,法國人的工作時間開始逐漸縮短。1919 年開始實行「8 小時工作制」,1936 年開始實行「每周 40 小時工作制」。1982 年又開始實行「每周 39 小時工作制」。1997 年,政客若斯潘提出「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縮減工作時長,意味著需要更多人工作,這樣就能擴大就業。若斯潘因此贏得了諸多擁護,如願成為法國總理。幾年後,「每周 35 小時工作制」在法國正式實行。

然而,嚴格執行「35 小時工作制」後,失業率並沒有改善多少,反而將法國企業早已高得嚇人的薪資成本進一步推高,法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步步下滑。當企業都開始不行的時候,國家經濟下滑,社會福利難以維持,失業率進一步提升……進入惡性循環。而已經變「懶」的人們又絕對不願意再去加班。

2005 年 3 月,法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新法案,放寬對「35 小時工作制」的限制,允許在一定條件下增加工作時間以賺取額外酬勞。提交法案的拉法蘭政府宣稱,希望以此來保持法國經濟的競爭力,鼓勵大家「多工作多拿錢」。但法國人民並不買賬。甚至遷怒到拉法蘭政府的其它施政方案。在之後舉行的「歐盟憲法條約」全民公決中,56% 的法國民眾投了反對票,拉法蘭黯然下台。

拉法蘭會不會也覺得法國人太懶了?

和美國、法國一樣,中國人的法定工作時間也在不斷縮減。

1949 年以前的一百多年,國貧民窮,對多數人而言,有個穩定的工作,能夠安身立命、養家糊口就殊為不易了,除了極少數的「先鋒隊」,哪會有人想到工作時長的問題。活下去都難,還要啥自行車?

1949 年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也沒有能實現「8 小時工作制」。周總理在 1949 年 12 月的一次講話中說:工人的勞動是應該實行 8 小時工作制的,但現在一般還得工作 8 個多小時到 10 個小時。工人的生活水準應該同中國的現有情況相適應。今天的主要問題,是先做到不失業、不飢餓。勞動條件不可能一下子變得很好,只能逐步改善。

「逐步改善」用了很長時間。到 1980 年代,中國普遍實行「每周 48 小時工作制」——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8 小時。

但那個年代的「48 小時工作制」效率並不高。遲到早退、上班時間看報紙、織毛衣、溜出去買菜、接孩子都是常事。曾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的德國專家格里西說,德國實行 5 天工作制,每周工作 36 小時,中國每周工作 48 小時,表面上看多了 12 小時,可實際的勞動時間與德國工人幾乎一樣。

即使「6 天工作制」效率低下,人們也似乎早已習慣了。用一位北京市民的話說:「5 天工作制」對於我們這些出生在 1950 年代的人來說,可謂是天方夜譚。那時候,我們提倡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建設新中國,有干不完的工作,經常加班加點似乎都是很正常的,單位的很多黨員連加班費都不要,習慣了一周工作 6 天的我們,根本沒有奢望過「5 天工作制」。

《工人大院》|曾經,「5 天工作制」是國人奢望

然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經過多年調研,1995 年 5 月 1 日,中國也正式實行「5 天工作制」。與世界 144 個國家的勞動工時制度接軌。當時國務院的消息一公布,有人驚呼:中國將告別一個歷史。還有人說:中國的老百姓從來沒有這麼幸福過。

一轉眼,「5 天工作制」在中國已經實行了 24 年。在這 24 年裡,「從來沒有這麼幸福過」的中國人為了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多的幸福,似乎在工作時間上又開始走上了「回頭路」。

不斷引發輿論話題熱點的新聞,「34 歲失業的大廠中層」、「27 歲患癌的審計機構職員」、「深夜猝死的加班狗」、「熬夜脫髮的 90 後」、「向 996 說不的碼農」、「工作 996,生病 ICU」……無不向我們展示著「8 小時工作制」下,國人真實的工作場景是求「朝九晚五」而不得。

畢竟,競爭如此激烈,不延長時間,怎麼實現趕超?就像《三聯生活周刊》引述的一位資深技術人員所說的: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行業巨頭,幾乎沒有一個是優哉游哉就能做出來的,那是一代人的辛苦奮鬥換來的。這個過程必然有大量的犧牲,否則的話,我們能有什麼資格跟歐美巨頭分庭抗禮呢?

於是,這似乎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如果嚴格執行「8 小時工作制」,我們可能也會出現法國那樣的情況,企業成本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下降,最終員工福利也可能跟著下降。如果不嚴格執行,比如對「996」睜一眼閉一隻眼,那麼企業是在違法,員工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要找到那個各方都滿意的平衡點,似乎挺費思量。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現實卻是:我們既捨不得魚,還想要熊掌。

參考資料

1、《從歷史和社會學角度看法國人的閑暇時間》,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尼科爾·塞繆爾、陳思

2、《法國人工作時間的演變 》,人才研究,劉世威

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時制度》,當代中國史研究,王瑞芳

4、《中國人的雙休日是怎麼誕生的》,今日國土,李桂傑

5、《國際勞動節為什麼是五一》,人民公安,周瓊

6、《19世紀的澳大利亞工人運動》,中國社會科學報,王宇博

7、《法國能成為掙錢的幹活少的國家嗎?》,國際展望, 周國棟

8、《你真的敢反抗「996」嗎?》,三聯生活周刊,王梓輝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作者|風小二編審|陳潤江顧問|王淑琪

大家如果不想錯過最新資訊

記得添加「星標」哦

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瑞幸咖啡回應抵押;周黑鴨跨界營銷;無印良品旅館開業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