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也有平凡或不凡的命運

書也有平凡或不凡的命運

首發:4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綠茶

認識肖復興老師很多年了,當時我在報紙編副刊,經常刊發他寫北京衚衕的文章,也親自走訪過很多肖老師寫的衚衕。看文章跟親自走的確有很大不同,你能從文字中走出來,感受歷史與現場的微妙變奏。尤其前門一帶,當年走的時候真正感受到濃濃南城味道,沒幾年,前門衚衕區已徹底商業化、時尚化,好在肖老師的《藍調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們的老院》等,為我們記錄下了不一樣的城南味道。

2017年的一天,和羅雪村兄一起在肖復興老師家聚,後又一起去拜訪高莽先生。也就是那天,我們仨商量創立「一群文畫人」公號,去年2月1日,「一群文畫人」上線,成員包括:肖復興、趙蘅、羅雪村、孟曉雲、馮秋子和我。六個人樂此不疲地「邊寫邊畫」,2018年12月22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了「邊寫邊畫——屠岸、高莽逝世一周年紀念展」,同時也是「一群文畫人」作品集體亮相。展覽過後,肖復興老師說自己精力不濟,暫時停止公號發文,但他其實一直在執著地寫寫畫畫。

肖復興書房手繪。羅雪村繪

再次拜訪肖復興,我們聊文學、寫作和書房。肖老師的書房平靜、素雅,沒有所謂的善本,更多的是他認為對自己有影響、有意義、有使用價值的書,他們記錄和承載了故事與人生,還包括了一百多種肖老師自己的作品。

肖老師的書房裡,主要有幾類書:古典詩詞,明清小品,老北京的書,青少年時期閱讀的書……遺憾的是,留到現在的已經不多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到肖復興書房,聊聊文學與閱讀,以及那值得回味的往事。

肖復興在自己的書房。攝影:綠茶

初三是我文學生涯的一個起點和轉折

綠茶:您的閱讀啟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肖復興:我真正的閱讀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當時花一毛七分買了一本《少年文藝》(1956年第6期),這期印象最深的是劉紹棠的《瓜棚記》,之後就持續買,這本小小刊物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王願堅的《小游擊隊員》,王路遙的《小星星》等,其中,還有一位美國作家叫馬爾茲,他有一篇小說叫《馬戲團到了鎮上》印象特別深。

《馬戲團到了鎮上》

這個小說寫的是:有兩個小孩,聽說有一個馬戲團要來到鎮上演出,他們大老遠從清早出門到鎮上已經中午了。一打聽,看馬戲要票,他們沒錢,很沮喪。後來有人出主意,說一會兒馬戲團來了之後,你們去幫著卸東西、幹活,一人可以得一張票,等馬戲團來了,這倆小孩就幫人家幹活,累得夠嗆,但是很高興,因為真的一人得了一張票。等晚上馬戲團演出開始,小丑剛一出來,這倆小孩就睡著了,因為太累了。

這篇小說印象太深刻了,覺得小說真有趣,有這麼出乎意料的結尾。可以說,我對文學的啟蒙就是從這篇小說開始的,要沒這篇小說,我可能不一定走文學這條路。

從此我一直買《少年文藝》,一直買到「文革」,我買到最後一期。1956年之前的《少年文藝》都沒看過,我特別想看全,後來在舊書店淘了一些,最後,去國子監首都圖書館,每周日下午都去那裡看《少年文藝》,終於看全了。

中學期間,還有幾個作家對我影響很大,一個是蕭平,他1956年發表的《海濱的孩子》《三月雪》等,後來他出了一本小說集叫《三月雪》我買了一本。還有一個作家叫任大霖,他有篇很小的文章叫《蟋蟀》,還有一篇叫《打賭》,又看了一篇《渡口》,都特別喜歡。

對我的閱讀,最大的營養都來自小時候,那時候閱讀過的書和小說印象特別深。我不太贊成讀書破萬卷,認真地讀一個人的書或讀透一類書,對人的影響和幫助可能更大。

綠茶:那您的寫作啟蒙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肖復興:初二的時候,我們學校辦了一個板報叫「百花」,上面貼著一張一張稿紙,都是老師或高年級學生寫的,其中有一位高三的學生叫李元強,他老在上面寫「童年往事」,我覺得寫得挺好,於是也開始模仿他這樣寫。寫一點自己的生活,有點向小說靠攏的小文。

初三的時候,北京市搞了一個「少年兒童作文比賽」。我有篇作文老師覺得寫得不錯,就寄給了徵文組委會,沒想到得獎了。之後,出版社要出版得獎的20篇作文,請葉聖陶作序,每篇文章葉聖陶都做了點評和修改。葉先生的修改特別詳細,逐字逐句修改。修改稿教育局印了一個小冊子發給老師,老師就把這個小冊子給我看,說,你看看人家葉聖陶先生給你修改的。修改稿字斟句酌,對我幫助特別大。一是鼓勵了我,二是看到名家怎麼修改,也讓我大受啟發。初三畢業那年暑假,葉聖陶找我們班兩個同學上他家去,這是我頭一次見大作家。初三是我文學生涯的一個起點和轉折。

綠茶:您很多書和文章寫到北大荒時期,那時候,您還有閱讀生活嗎?

肖復興:高中上的匯文中學,是個百年老校,藏書特別多。高一高二那兩年讀了大量的書,近代作家的作品和國外的名著,基本上都是那兩年讀的,可以說是我的閱讀高峰。當時腦子好,精力充沛,做了很多筆記。之後我就到北大荒插隊了。去北大荒時帶了一箱書,但是這批帶的書很快就看完了。

我有個同學在獸醫站,他們站有個釘馬掌的叫曹大肚子,他家有很多書,他聽說我愛看書,跟我那同學說,你讓肖復興找我來。同學就來找我,我當天晚上就趕到同學那兒。曹大肚子讓我開個書單,回去給我找。我就寫了三本書:一本書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一本是艾青的《詩論》,還一本是伊薩可夫斯基的《論詩的「秘密」》。他看了看書單,下午拿報紙包著一包書,我打開一看,就是這三本書。那是1971年,這三本書當時在北京找都非常困難。

在北大荒時期,我主要從曹大肚子那裡借書看。他當兵出身,曾是個上尉,有點錢,都買了書。但他從來不讓我上他家去,借書每次都是開書單。在北大荒,因為曹大肚子,我一直有書看。臨走前,我決定無論如何要上他家看看,我就直接去了。他家有個小偏房,一屋子都是書。

葉聖陶一家三代的幫助

綠茶:真是難得有這樣一個人,讓您依然能享受到閱讀。除了閱讀,寫作是不是您北大荒歲月排解孤獨的方式?

肖復興:的確,我就是在北大荒時期,1971年冬天真正開始寫東西,一個冬天寫了十篇散文,我就給葉聖陶的孫女(她跟我同齡)寄去一篇,讓她幫我看看,她就把我的文章拿給她爸爸看,她爸爸葉至善原來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社長,當時從五七幹校回來正賦閑在家,看了我的文章覺得寫得不錯,也像葉聖陶先生一樣,逐字逐句幫我修改,完了讓他閨女把修改稿寄回給我,同時附了一封信,信中說,你如果有其他文章,也寄來看。我於是把其他幾篇都寄給葉先生,他每篇都給我做了詳細地修改。老一代編輯家真是認真。

1972年,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三十周年,各地報紙副刊紛紛刊登文藝作品,我們農場場部有搞宣傳的,到處徵文,聽說我寫東西,就跟我要了一篇。我就把葉先生修改過的文章重新抄了一份給他,他們複印了好幾份,寄給黑龍江的幾家報紙,沒想到,這幾家報紙都刊登了。這給我極大的鼓勵。

這一年,《北方文學》復刊,有個叫魯秀珍的編輯看了我的文章覺得寫得不錯,從哈爾濱到農場找我,當時我回北京探親了,她給我留了一封信,提了幾點修改意見。我回去後根據她的意見修改好寄給她。這篇文章就發在復刊號第一期上。這是我正式在文學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照相》,寫北大荒的生活和友誼。

肖復興肖像。羅雪村繪

綠茶:回想您的文學生涯,覺得自己的寫作受哪些作家影響比較大?

肖復興:小時候的閱讀啟蒙剛才說了,高中之後以及後面的寫作生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作家有:契訶夫、屠格涅夫、羅曼·羅蘭、雨果、巴烏斯托夫斯基。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雨果的《九三年》都對我影響很大。其實,我看書不是特別多,但是我看的書都認真看。我的創作中,可能這些人的影響都有,是一種綜合性的影響。

粉碎「四人幫」後,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叫《玉雕記》,發表在1978年第4期《人民文學》上,當時,我在中學當老師,是個很業餘的作者。那年秋天,去中央戲劇學院上學了,大學四年,陸續寫了一些作品。我直到1997年才調到《人民文學》工作。

從最熟悉的開始寫

綠茶:您的寫作領域很廣,我看書架中您的作品上百種,涉及不同方向,是怎麼做到的?

肖復興:我主要寫我熟悉的領域。我曾經一度在《新體育》雜誌社,和文壇瓜葛不多,一直是文壇里的「孤魂野鬼」,還是孫犁先生說的好:「背靠文壇,面向寫作。」孫犁先生晚年的雜文對我影響很大。他從往年的經歷中,去調整和現在的勾連,去找自己的寫作方向和動力,而不是按慣性去寫作,為寫作而寫作。這也引發我的思考,我寫什麼?能寫什麼?

就像我寫老北京,我選擇我熟悉的。北京太大,我縮小到我熟悉的南城,所以,我寫了《藍調城南》;但是南城其實也很大,我最熟悉的就是前門一帶,於是,我就寫八大胡同,鮮魚口等衚衕,文章被出版社看到,建議我擴展一下,於是寫了《八大胡同捌章》;前門也很大,我最最熟悉的是我家門前的打磨廠老街,老街也很大,最後,回到我生活的老院。我把我們老院的格局、提綱以及多年來的採訪、走訪資料都準備好,2016年在美國一口氣寫了《我們的老院》。

綠茶:看出來了,您的每一個主題和系列,都有濃濃的生活經歷和故事背景,怪不得您能這麼順手拈來。

肖復興: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認識到這點,我們的寫作就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我每次寫完一個主題,都會停下來問問自己,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寫?能不能寫?

於是,作為老三屆,我寫了一組老三屆,姜德明老先生看到了,希望在他主持的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於是,《啊,老三屆》第一版就是他給出的;北大荒的生活,我更側重描寫那一代人的命運,《北大荒斷簡》就是這樣的記錄;我當過多年的中學老師,那一段生活我覺得也值得書寫,「青春三部曲」《早戀》《女生日記》和《青春奏鳴曲》就是記錄那段生活。

上世紀90年代,我在《新體育》,去德國報道比賽,在超市裡買了很多處理的唱片,很便宜。後來在北京的一個免稅店買了一台當時最好的先鋒音響,之後,聽了十幾年古典。那時候很痴迷古典,就開始在報紙寫音樂專欄,這些就是後來的《音樂筆記》。這本書一版再版,後來,陸續又出版了《音樂欣賞十五講》《春天去看肖邦》《最後的海菲茲》等。

2000年後,兒子肖鐵跟我說,爸,你別老寫這些,我給你拿些搖滾的唱片聽聽吧。兒子就給我拿了一書包搖滾唱片,老藝術搖滾、迷幻搖滾等,特別好聽。我也聽了很多藝術搖滾的唱片,還跟著他去五道口買打口帶,後來,寫搖滾的這些文章結集成《聆聽與吟唱》。

家裡基本不留沒用的書

綠茶:您現在的書房,是閱讀史的積累嗎?小時候那些書籍還在嗎?

肖復興:小時候那些書基本不在了,大部分都是粉碎「四人幫」之後,慢慢買的。我不藏書,而且隨看隨扔,家裡基本不留沒用的書。我認真看過,對我影響大的,以及現在正在用的書我才留。

我的書房主要有幾類書。一類是古典詩詞,退休之後我學習寫古典詩詞,這些書我收了很多。其中最常看的陸遊的《劍南詩稿校注》八卷,還有是《讀詩心解》上下冊,這兩套書我一直在看。還有一類是明清小品,這些作品和現代人的感情比較接近,短小有趣。

再就是關於老北京的書。因為我寫老北京,凡是涉及此類的書,能找到的都會收。

還有一類是青少年時期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作家的書。比如巴烏斯多夫斯基,前些年出版了一套他的《一生的故事》六卷,我也是經常讀,每一次讀都很有啟發。

我的書房裡有年頭的書不多,當年偷了我爸五塊錢,買了《陸遊詩選》《杜甫詩選》《宋詞選》三本書,是少年時候的閱讀記憶之一。後來,又買了一本《李白詩選》,上面的藏書章也是我自己刻的。

肖復興藏書

還有一本比較老的是郭風的《葉笛集》,1959年出版,我買的是1962年再版的,東安市場買的,一毛錢。那時候我上初二。這是少數留到現在的小時候的書。這本書,我曾帶去北大荒,別的書都讓人借走不還我了,這本書沒人看,我就一直留到現在。所以說,書也有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命運。

書房主人簡介|肖復興

北京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理論集一百餘部。近著《肖復興文集》十卷,《肖復興散文》四卷,《我們的老院》《北大荒斷簡》等。曾獲全國及北京上海文學獎,中國好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多種。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老師·好》于謙口碑炸裂:那個管你最狠的老師,其實愛你最深
冷門課在武大成「校紅課」,停電兩小時無人離開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