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點燃《卡門》的星星之火

提到比才,我們似乎立刻就會與歌劇《卡門》這部曠世傑作畫上等號。也許他本人都不曾想到這部作品會在自己離世五年之後名聲鵲起,甚至成為了迄今為止都是世界各大歌劇院出演率最高的歌劇作品之一

令人諷刺的是,這部於1875年在巴黎首演的嘔心之作卻給比才帶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敗感。大眾對於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下所呈現的赤裸裸的戲劇張力感到了強烈的不適,輿論對作品的評價甚至用上了「污穢」這樣的字眼。公眾的反饋對於傾注了滿腔熱情的比才來說,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曲家比才

首演之後三個月,比才死於重度抑鬱和心臟病發。

這位法國歌劇史上改革派的先驅最終燃盡了自己37歲的生命,卻換來了現實主義歌劇的涅槃重生。而現實主義的萌發則要從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歌劇《採珠人》開始說起。

那一年,比才還只有25歲,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

歌劇處女作的面世

1863年首演於巴黎抒情劇院(Theatre-Lyrique)的歌劇《採珠人》對於比才來說,應該是意義非同一般的作品。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巴黎抒情劇院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三年羅馬學成歸來的比才,充滿了創作的激情,在得到此劇劇本之後便立刻投身於寫作,並最終將之搬上舞台。在不是每部作品都能被上演的巴黎歌劇市場上,這部新型歌劇能公演於世,不僅需要拼實力,還需要外界的支持——劇院經理便是其一。

這部作品的誕生亦是比才對傳統「暢銷體裁」喜歌劇的告別,轉向更具嚴肅意義的現實主義題材歌劇——一條改革之路。

異域色彩下的戲劇衝突

在19世紀盛行異國情調題材的法國,《採珠人》有意將故事發生的地點從最初的墨西哥遷移到了更具異國風情的東方——印度洋島國錫蘭(今斯里蘭卡)。異域情調的背景讓劇中人物雖未登場便已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美國大都會《採珠人》2016年版劇照

與此同時,在法國革命思潮的影響之下,那些疲於喜歌劇過於誇張而雜亂的戲劇內容的創作者們,為了滿足新時代表達的需求,都會將劇中人物的數量和舞台的場景做減法,從而達到加強主線人物之間戲劇衝突的效果

所以,《採珠人》中的主角也僅安排了四位人物:女祭司萊拉(Leila,女高音),採珠人納迪爾(Nadir,男高音),採珠人的新晉首領祖爾加(Zurga,男中音)以及波羅賀摩的祭司長努拉巴德(Nourabad,男低音)。

歌劇在故事情節的一開始,便毫不拖沓地以一段三角關係的情感呈現出了戲劇的衝突感:納迪爾和祖爾加的友情因為愛上了同一個神秘女人萊拉而岌岌可危。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採珠人》上海歌劇院版劇照

但是,當你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於祖爾加因發現摯友納迪爾與所愛萊拉的戀情而由愛生恨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戲劇轉折點出現了:原來交織在三人之間的不僅僅是愛情和友情,還有恩情。祖爾加在得知萊拉是救過他性命的恩人後,最終決定以犧牲自己的性命來報答恩人——成全萊拉和納迪爾的愛情

比才的筆下,通過細膩而充滿異域色彩的音樂將主線人物的性格以及友誼、愛情與信仰三者之間的衝突,精鍊而完美的分別呈現在了經典的唱段之中。

經典唱段

儘管《採珠人》歌劇腳本並沒有被認為取得了戲劇舞台藝術性的功績,但比才為三位主角各自量身定做的詠嘆調和二重唱,卻深刻地勾勒出了人物複雜內心與情感糾葛背後的最主要動機——愛和自我犧牲。因此,歌劇中為數不多的幾個關鍵唱段卻也都成為了留世佳作。

第一幕中,納迪爾的詠嘆調「你的歌聲仍在耳畔回蕩」(Je Crois Entendre Encore)是對萊拉深情的愛慕,看似平和與溫柔的旋律之下卻是波瀾起伏的心緒。那一絲絲透著憂鬱的甜蜜色彩,讓男高音的音色凸顯的格外令人著迷。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國家大劇院官網公布照片

在這裡為了呈現出如夢中幻影般的情景,歌唱家們通常會選擇使用半聲(mezza voce)的演唱方式。將聲音長時間精準的控制在危險的換聲區,這對於男高音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與冒險。因此,這首歌劇中最有名的詠嘆調也就成為了男高音演出曲目單中展現高超演唱技藝的試金石。

而另外一首精彩的唱段則是採珠人納迪爾與新晉首領祖爾加在第一幕中演唱的二重唱「印度寺院的廢墟」(Au Fond Du Temple Saint),作品中如讚美詩般莊嚴的進行曲是一再反覆出現的旋律主題動機。兩個男人在回憶起舊日友誼的同時卻又不斷浮現出「聖潔女神」的化身萊拉,而納迪爾與祖爾加之間亦敵亦友的微妙情感在主題動機的不斷渲染下,釋放出危機四伏的信號。

2019年國家大劇院版:延續傳統還是大膽顛覆?

1934年柏林國家歌劇院製作的歌劇《採珠人》,到2006年在中國首演(由上海歌劇院與法國聖?埃蒂安歌劇院聯合製作),再到近幾年來名聲最大的新版製作(由美國大都會為當家花旦女高音達姆嬈量身製作的2016年版)這幾個主要版本,大部分都依然延續了百年前的傳統——異域的東方風情服飾和海邊的舞台場景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1934年柏林國家歌劇院版《採珠人》海報

對應明顯的民族色彩和採珠人特定的職業身份,大多數導演並沒有選擇對人物和地點做出顛覆性的改變,最大膽的嘗試似乎就是將故事發生的時間遷移至與我們更加接近的年代。如大都會版的製作就將時間軸拉到了工業化的時代:甲板上大塊的廣告牌,間奏時投影背景中城市裡的高樓林立。

今年,由新型劇院的領軍者國家大劇院頂級老牌劇院代表柏林國家歌劇院強強聯手合作的歌劇《採珠人》,是2017年於柏林首演之後在北京的面世。從1934年到2019年,此番深度合作下的製作是否會繼續傳承經典?還是另闢蹊徑,大刀闊斧地進行顛覆性的改變呢?

世界影壇大導的首次跨界歌劇執導——比才的《採珠人》

而這次由獲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獲得者的德國大導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其拍攝的藝術類紀錄片有鼎鼎有名的《樂滿夏拿灣》《皮娜?鮑什》等)執導的製作是否會有出其不意的手筆?還是繼續延續其擅長的平靜的觀察者角度,為我們帶來紀錄片般的現場?

對於一些關乎異域題材的冷門作品,其藝術空間的再挖掘是一把雙刃劍。這一次,希望這把雙刃之劍將能成就又一經典之作!(吳姍/文)

圖片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