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產生迷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寫的就成了「錯別字」呢?其實,錯別字就是錯別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寫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無奈的。

先來看一下錯別字吧: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代有兩位著名學者對錯別字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孫先生,他表示:「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達思想的一個工具,其主要用途還是用來表達語言,所以只要念出來大家都能聽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錯別字。但是著名史學家趙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別給錯別字找借口。他說:「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現了一個始作俑者,把錯別字當成規範字來用,就會誤導一大片人。錯字就是錯字,字確實是用來讀的,但是寫在書上,就是用來看的。

再來看一下通假字。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曾經解釋過,我們平時所說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在「漢字六書」中有一種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邊的四點水(灬)其實不叫四點水,而是火字底,它本來就讀作「火」,釋義也是「火」,所以「然」本來就是「燃燒」的意思。但是後來「然」的意思發生了轉變,成了「然後、然而」等意思。所以後世就不得不畫蛇添足地在「然」字左邊加了個火字旁,用「燃」來表示燃燒的意思。而我們後世再讀古書的時候,就把「然」當成「燃」的通假字來解釋了,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之所以出現通假字的情況,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為咱老祖宗生活的時代,漢字數量太少,就會用字形或者讀音相似的字來表示另一個意思,比如「常與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承其嘉惠」這四句話中都有「共」字,但是每個「共」的含義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個「共」字,而沒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後世看來,「共」就是通假字,咱當然沒有理由說古人寫了錯別字。


第三、異體字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異體字的出現還是因為古代的知識普及率不高,儘管是同一個源頭,但是不同的地域就會讓漢字出現不同的發展,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要統一文字。我們建國之後也頒布了規範字,將「涙」規範為「淚」,將「羣」規範為「群」等。

當然,古人也會寫錯別字,比如清朝已經有了「座」,但是咱中學課本中的《口技》寫的卻是「滿坐寂然」,這就明顯是錯別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寫「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處,而現在再寫錯別字就不能以自己寫的是「通假字」來當借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通論 的精彩文章:

「靖康之變」發生時趙構在幹什麼?為什麼他沒有被俘虜?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