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逝去的「暴龍」,二戰後美國重型坦克發展一覽,有何內幕 5

逝去的「暴龍」,二戰後美國重型坦克發展一覽,有何內幕 5

第一次問題記錄會議(question mark)上提出的採用常規布局方案的重型坦克計劃設想圖,這是採用120毫米的型號,代號為H1

在1952年,當T43坦克的進度受到阻礙時,美國人就已經在尋找一種更加優秀,更有效率,甚至擁有更強大火力的設計方案。同年4月,在底特律兵工廠舉行了第一次問題記錄會議,該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召集裝甲戰鬥車輛的設計人員與使用者,讓設計者們了解他們所設計的載具存在哪些問題以及需要哪些改進,同時也可以讓使用者們可以清楚的闡明他們所期望的新型坦克應該擁有的性能與裝備水平。會議中,總共有三個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被提出,前兩個設計要求較為相似,都是四人車組(駕駛員、車長、炮手、裝填手),車體正面裝甲要求為呈60°放置的127毫米厚裝甲板,重量限制在50噸級別,這兩種設計的唯一不同可能就是火力的不同了,其中一輛的設計火力為一門T123E1型120毫米坦克炮,而另一輛的設計火力為一門T7型155毫米坦克炮,另外很特殊的一點是,使用者們希望這兩種設計能夠擁有改進過的防護來更有效的對抗碎甲彈。第三種設計要求則激進了很多,該型設計要求為一輛裝備有175毫米坦克炮,裂開式炮塔(請注意,裂開式炮塔與搖擺式炮塔是兩種相似但是不同的炮塔設計)與自動裝彈機的重型坦克,該坦克計劃重量為62噸,成員5名,其中駕駛員位於車體內部,而其他4名成員位於炮塔內部。

第一次問題記錄會議上提出的裝備裂開式炮塔與自動裝彈機,火炮口徑為175毫米的62噸坦克計劃的設想圖(上),代號為H3。搖擺式炮塔(下左)和裂開式炮塔(下右),搖擺式炮塔的典型代表為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而裂開式炮塔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的T92輕型坦克

雖然在第一次問題記錄會議上提出的三種重型坦克設計要求最終沒有任何一種被實際採納,但是這種會議的形式卻被保留了下來。到了1954年7月的第三次問題記錄會議的時候(第二次問題記錄會議在1952年的舉行,主要討論關於「未來」自行火炮的設計),提出了更多的關於未來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的設想,其中共有6種設計方案在當時看來有可能在未來替代T43E1成為下一代重型坦克,6個計劃中,共有4個編號為TS的2年短期計劃與2個編號為TL的5年長期計劃。

4個TS計劃分別為裝備T210型105毫米滑膛炮的TS2、TS5與裝備了T123E1型120毫米線膛炮的TS6、TS31。其中TS2與TS6的設計思路為炮塔擁有360°全方位射界的坦克計劃,而TS5與TS31則為無炮塔,固定戰鬥室的坦克計劃,有所區別的是TS5的戰鬥室居於車體前部,而TS31的戰鬥室居於車體後部。TS2坦克計劃採用的動力組為AOI-1490-1型發動機與XT-500型變速器,計劃車重為45.5噸,採用一門剛性固定在炮塔上的T210型105毫米滑膛炮作為主武器。TS5坦克計劃重量為50噸,動力系統與火力則和TS2計劃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其因為採用了前置的固定戰鬥室,因此駕駛員被安置於戰鬥室中。TS6坦克計劃採用了AVI-1790-8作為其發動機,變速器則和TS2、TS5一樣為XT-500型變速箱,主武器為一門T123E1型120毫米線膛炮,計劃車重為54.5噸。TS31坦克計劃採用戰鬥室後置布局,計劃車重為45噸,如此輕的車重讓其成為四個TS計劃中,唯一採用5對負重輪的坦克設計,而其採用的動力組則和TS6坦克計劃相同。而如此強勁的動力與如此強大的火力組合再搭配上輕盈的車重,讓TS31坦克計劃很快便受到了青睞,並被決定為T43E2坦克如果遭遇瓶頸,用來替代T43E1重型坦克的車型。

兩個TL計劃則是裝備了T210型105毫米滑膛炮的TL4坦克計劃與TL6坦克計劃。TL4坦克計劃為有360度轉動炮塔的設計,而TL6則為後置戰鬥室的無炮塔設計。因為重量較輕的原因,TL4很快便與TS31一同被選入下一代美國重型坦克設計計劃中,但是隨著計劃的進行,T96的問題隨之而來——太尷尬了;當時美國已經將T95作為新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計劃(T95也是在第三次問題記錄會議時提出的方案,當時代號為TL1),如果再加上T96與T110,那麼意味著美國要同時進行三種下一代主力坦克的研發工作,這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作為火炮口徑與發動機功率處於T95和T110之間的一種設計,T96坦克計劃很快的被取消了,其炮塔設計與火炮被併入到了T95坦克的研發工作之中,最終的成果便是T95E4。

T95、T96、T110的設計數據對比,可以看出T96坦克計劃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它的噸位在T95與T110之上,但是火炮口徑、發動機功率處在二者之間(AOI-1195型發動機的功率為560hp,AOI-1490型發動機的功率為675馬力[注4],AVI-1790-8型發動機的功率為810馬力,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此處出現的AVI-1790-8型發動機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AVDS-1790-8A型發動機,後者是由AVDS-1790-2C型柴油發動機改進而來,而前者是一款當時在美國坦克上常見的汽油發動機),而裝甲厚度則與輕它4.5噸的T95一樣

AVI-1790-8發動機與之後M103坦克採用的AV-1790-7發動機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兩者的最大功率皆為810hp,前者的發動機最大扭矩相比後者有著些許優勢(相差75N·m),但是後者的重量相比前者,輕了149千克,顯然比與TS31/T110坦克的車重(45噸),AV-1790-8的質量還是略大了,這也有可能是其後來在TS31/T110坦克上被AOI-1490型發動機替代掉的原因之一

開發TS31坦克設計方案的任務被分配給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該方案隨後被稱為「T110型120毫米炮坦克計劃」,因為設計要求中對該型坦克能通過瑞士的伯爾尼國際隧道,克萊斯勒公司徹底修改了T110的系統布局,將原本右置的帶高射機槍車長指揮塔靠後居中布置(當然車長的位置也隨之變動到了這裡),將原本處於車體駕駛員也納入戰鬥室中,並且將車體寬度縮短至3150毫米(這個數據看上去根本不像是重坦的車寬,前文提到過T10M的寬度為3380毫米,M103的寬度為3658毫米,而當時美國M41輕型坦克的車寬也達到了3198毫米),這次設計改動使得T110在數據上可以順利通過伯爾尼國際隧道並且使得車長指揮塔的高射機槍擁有一個良好的射界,並且因為將駕駛員移入戰鬥室中從而使得車體擁有更大的空間來安放動力組和油箱,但是兵工廠方面並不認可這個改動(因為駕駛員如若放置進戰鬥室內部,那麼其對外的視界將會大大受限,從而影響坦克的駕駛效果)。因此在之後的第二次改動中,將原先位於車體前部的油箱取消,以便於將駕駛員移回遠位置,同時將車首的突出部分縮短以便增加坦克的爬坡能力。

T110坦克計劃的最初設計圖(上左)與第一次修改後的設計圖(上右),正面投影的拱形虛線為伯爾尼國際隧道的尺寸

底特律兵工廠很快修改了新車的設計概念,並提交了第二份設計圖紙,該型設計上將坦克傳動從車體前部移動致車體後部,發動機的下方,將坦克油箱安放在原本屬於傳動的空間,駕駛員還待在車體前部左側,而傳動則布置於位於車體後部左側的發動機下方(後部右側是車長),並且將傳統的懸掛機構替換掉了原先的平行懸掛機構(flat track),平行懸掛是一種取消上部的托帶輪,將車輛前部的主動輪作為履帶最高點的設計(筆者推測TS31採用這種懸掛設計是為了降低車高)。同時將AOI-1490發動機取代了原先的AVI-1790-8型發動機,AOI-1490發動機是一款風冷對制燃油直噴發動機,擁有10個氣缸,在2800轉時輸出功率接近700馬力(筆者並沒有找到AOI-1490發動機的確切參數,但是從Hunnicutt的系列書籍給出的數據來看,這應該是一款美國在50年代研發的,基礎最大功率為675hp,目標最大功率為750hp的發動機)。

T110坦克計劃第二次修改後的設計圖(上左),底特兵工廠在第二次修改的設計圖基礎上進行再修正的設計圖(上右)

按照兵工廠給出的要求,克萊斯勒公司很快便開始了T110的第三種設計方案,然而該方案很快便遇到了許多的問題。為了簡化發動機與傳動機構的維修難度,克萊斯勒公司將動力組放置在了一個內部的導軌上從而使得其在維修時可以通過鉸鏈滑出車體,方便維護,然而這一設計卻降低了部件的整體強度,從而使得其會產生嚴重的震動。克萊斯勒公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又發展了幾個新的模型,但是最終的結果證明在這種布局下,很難使發動機周圍有足夠的格擋空間來使發動機冷卻下來,從而也就很難解決部件震動的問題。

在得知了這一情況之後克萊斯勒公司便捨棄了這一設計,給出了T110的第四種設計方案,該型設計同樣採用了AOI-1490發動機,但是其傳動系統從XT-500型變速器換成了XTG-510型變速器。該設計雖然加大了車體長度,但同時也解決了很多問題。為了給發動機散熱,戰鬥室被挪到了車體中部,而車體後部則被一塊紅外線防護板所包裹,發動機排出的廢氣和冷卻發動機的空氣混合後,由坦克尾部排出。主武器為一門剛性固定在萬向環上的T123E1型120毫米坦克炮,擁有兩側各15度的左右射界與 20到-10的高低射界(M103的高低射界為 15到-8度),在坦克炮根部則是一個重2噸,厚達229毫米的沉重炮盾,而車體與戰鬥室前部也擁有呈60度放置的127毫米的保護。副武器則為一挺安裝在車長觀察塔上的12.7毫米遙控機槍與一挺安裝在主炮右側的7.62毫米同軸機槍。炮長的位置被安排在炮尾左側,當他使用T156型炮長鏡時,其座位會隨著火炮轉動,而與炮架相連接的M16A1型潛望鏡則通過萬向節從車頂升出,作為炮長的備用瞄準鏡。但是很麻煩的一點是,炮長如果想要使用它的話,那麼就不得不移動到一個附加在戰鬥室側壁的躍位上(jump seat)。車長與安裝了T53型光學測距儀(OPTAR—— Tracking Acquisition and Ranging 光學跟蹤、搜索與測距,是一種依靠光反射來進行搜索與測距的早期測距儀)的觀察塔位於車體的中後方。駕駛員的位置則處於炮長旁邊,位於炮尾的右側,而兩個裝填手則位於炮長與駕駛員之後。

T110坦克計劃的第四款設計內部結構圖

克萊斯勒公司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如果把坦克的重量放寬到50噸的話,那麼設計出一輛擁有360度旋轉炮塔的重型突擊坦克(heavy assault tank,突擊坦克是英美自二戰以來發展出來的一種坦克,特點就是擁有堅固的裝甲來衝破敵方防線,比較有名的突擊坦克有英國的A39「土龜」超重型坦克,美國的T28/T95超重型坦克)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在克萊斯勒公司提出的第五套設計方案中,T110坦克擁有了一個裝有120毫米坦克炮的360度旋轉炮塔,這套設計方案為了縮短研發的時間而使用了許多應用在T43坦克上的技術——例如和T43坦克一樣直徑為2159毫米的炮塔座圈。第五套設計方案計劃將原先的五人車組減少為四人車組(取消一名裝填手),將炮長與車長放置在炮塔內炮尾左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駕駛員的位置則位於車體前部正中央也就是炮根下方,而裝填手則位於炮塔內炮尾右側,並且有一部動力撥彈機來輔助其上彈。因為將炮長與車長安置在了同一側了,因此兩者可以共用一個T53型光學測距儀,同時計劃給車長裝備一個超越射擊系統(override system,超越射擊系統是一種車長在搜索到目標後可以不通過炮長直街開火的火控系統),以便使該坦克擁有更快的射擊反應速度。在該計劃結束前都最後階段,一個全尺寸模型被送到底特律兵工廠進行實驗評估,但是後來隨著T43E2坦克計劃的順利進行,T110坦克計劃很快的被軍方取消了。

T110坦克計劃的第五款設計內部結構圖(上),模型(下左)與藝術構想圖(下右)

總的來說,TS31/T110坦克計劃在第五個方案之前,都是在美國坦克發展史上十分另類的無炮塔設計,這顯然是為了降低車重而做出的選擇,45噸的車重在50年代的西方坦克上已經可以被稱為中坦,但是其火力很明顯已經達到了重坦的級別,並且相對於克萊斯勒公司的其他產品來說(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M60主戰坦克、M1主戰坦克)T110計劃的前四款設計顯得是那麼的另類,該公司的典型設計——駕駛員處於擁有良好視線的車體前方中央都沒有出現,而到了最後的第五款設計,雖然車重放寬到了50噸級別,但是相對於其火力、防護與戰場任務的要求來說,這個重量還是有些略輕了,因此該車可以看作美國在50年代眾多野心勃勃的裝甲車實驗計劃的代表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堡 的精彩文章:

為了攻下這裡,美軍罕見動用近萬特種兵,都使用了哪些裝備 3

TAG:軍情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