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片說了六個字:寒門難出貴子

這片說了六個字:寒門難出貴子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電影派

Vol.1761

說起《變形記》,相信不少寶寶腦海里跳出的第一個畫面絕對是——

由此,更帶火一個詞——真香

最近,英國也出了個類似紀錄片。

這次,來自公立和私立學校的三位學生分別到對方學校互換體驗一周——

《學校交換:階層差異》

英國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兩套教育系統。

此次,節目組選的兩所學校分別是——私立學校沃敏斯特、公立學校本羅斯

沃敏斯特學校是一座有著三百年歷史的高級寄宿學校,64名教師、400名學生和每年900萬英鎊預算。

校園佔地60英畝,風光美的跟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學院差不多。

環境好,學費也高的離譜。

一年寄宿費27000英鎊人民幣234900元)。

要知道 ,2014年英國人稅前平均年收入才16640英鎊。

高昂的費用讓大部分家庭望而卻步。

調查顯示,只有7%的英國人能上私立學校。

公立學校本羅斯位於德比郡,學區包括當地最貧窮的地方。

究竟多窮?

一半學生吃的是免費午餐

學校同樣有64名教師,但學生卻是對方的兩倍——700多名。

而每年預算才500萬英鎊,對方的一半。

看之前,派爺心中一直有個疑問:

私立學校真能提供頂級教育?

真相如何?不妨從招生說起!

沃敏斯特在錄取學生前,會讓報名者參加考試,擇優錄取。

光有錢是不行的。

而本羅斯則隨時有新生入學,插班生大多來自斯洛伐克、敘利亞、伊朗

這些人,甚至連英語都不會說。

整個學校,三分之一學生有閱讀障礙

測試顯示:本羅斯的新生的平均閱讀能力,僅能達到7歲兒童水平;而沃敏斯特的學生則超出18歲群體的水平。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連私立學校校長都說:

當我們在為學生午餐吃蘆筍還是黃豆煩惱時,

卻不知道這裡的學生不會說英語,吃穿都成問題。

顯而易見,私立學校學生質量更高——

大部分都是A等生

比如,在沃敏斯特學校就讀的約翰,平時上課最高只拿過C

但本羅斯學校的老師卻說——

如果約翰來這,一定拿A。

除了招生,兩所學校課堂也天差地別。

用兩個詞概括就是,「放養」和「精養」。

由於師資不足,班級人數多,公立學校課堂秩序十分混亂。

而私立學校,則紀律嚴格

私立學校對著裝同樣苛刻:

女生不能穿短裙、披頭髮,不能化濃妝。

同時,西裝領帶校徽,一個都不能少。

男生皮鞋必需擦得鋥亮,上衣必須扎進褲子,連襯衣的第一顆紐扣也要要繫上。

或許有人說,何必對穿著這麼計較?

這張圖告訴你答案——

英國職場精英穿著

明白了吧,私立學校之所以從細節著手,就是希望學生從小養成嚴格要求的習慣。

學校目標很明確——將學生當精英培養。

此外,校園還有一個供師生使用的大教堂

教堂里有專門的演奏者、指揮以及神父。

同時私立學校還經常邀請來自各界的名人為學生開講座。

從知名設計師到大主教。

其實,也是一種暗示——

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這,讓公立學校校長感到不可思議:

安靜而從容地漫步校園。

在他們心中,儼然一副未來精英的樣子。

當然,最讓派爺震驚的是——

私立學校的課後教育

42個課外社團供學生選擇,涵蓋音樂、戲劇、軍事、地理,天文等各個領域。

活動設施相當齊全。

喜歡曲棍球,滿足你;

喜歡網球?12個網球場,夠吧;

汽車俱樂部,帶你認識各種豪車;

天文俱樂部,探索宇宙秘密;

教堂里古典唱歌班,讓你接受藝術熏陶;

此外,沃敏斯特學校還定期帶領學生,組織短期的學術考察和文化鑒賞的國內外旅遊。

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高大上晚宴

學生參加晚宴,不僅能增長閱歷,更是一種高級禮儀教學。

當不少年輕人還不清楚刀叉使用方法時,私立學校的學生已經可以對牛排的熟度瞭若指掌。

反觀來此交換的公立學校學生,在晚宴上則顯得十分手足無措——

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畢竟,這樣高級的晚宴,公立學校從來沒有過。

對此,公立學校校長也只能望洋興嘆

看得出,從一開始,私立學校都在將學生培養成精英。

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私立學校的學生幾乎都能通過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80%學生能拿到A到C的成績;

而在公立學校,這個數據只有50%

交換一周後,私立學校的學生感慨人生幸運

公立學校的學生,卻只能惋惜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

參與交換的公立學生布萊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來到沃敏斯特私立學校讀書。

然而,優秀的布萊特只有一個。

更多的「布萊特」依然在公立學校渾渾噩噩地讀書混日子。

布萊特只是個例,就像大眼睛姑娘和魏敏芝。

大眼睛姑娘,因為一張照片,得到人們關注,有了更好的未來。

魏敏芝,因為張藝謀,走出了窮山溝。

在紀錄片《出·路》中,導演鄭瓊用六年時間,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城市,不同階層的年輕人成長經歷。

《出·路》劇照

派爺印象最深有兩位:

一位叫馬百娟,一位叫袁晗寒

生在甘肅山區馬百娟,12歲才讀二年級。

她在日記本里寫,理想是去北京上大學

可她爸爸卻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不讀就不讀了,命好找個對象嫁了就是出路!

最後她連小學也沒能讀完。

之後,輟學的馬百娟走進一家旅館應聘保潔。

經理卻說:就你這情況,洗碗都沒人要!

這一刻,曾經夢想著去北京讀書的馬百娟只能用苦笑來化解尷尬。

比起馬百娟,袁晗寒則要好很多。

作為生活在北京的藝術生,她家庭優渥。

生活無憂無慮。

讀書不痛快,就退學,宅在家看碟。

看碟看煩了,就租下一個店面,自己買顏料畫牆壁,買木料做桌椅,開酒吧。

後來酒吧倒閉,導演問她怎麼辦,她的回答很無所謂,反正不會被餓死

之後也是各種折騰——

在歐洲各國到處旅遊,玩累了,最後去德國最好的藝術學院讀書。

順利的話,她畢業後會拿碩士學位。

至於工作,她說:幹啥都行,餓不死就行!

她之所以敢這樣說,敢洒脫隨性而活。

是因為,她背後有富足的家庭支撐她

反觀馬百娟,

無論她怎麼奮鬥,都很難過上好日子。

馬百娟家每年50元的年支出,甚至比不上袁晗寒家裡一道菜。

派爺想起兩句話:

1、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寒門出貴子。

多時候,不少寒門子弟就是輸在了起跑線

派爺不是說,努力不重要。而是想說,很多時候,階層差異難以改變。

大多數人依然止步於幸運之前

所以,在交換體驗一周後。

之前一直堅信教育是打破不平等的關鍵的公立學校校長,也不得不感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派 的精彩文章:

2019年終於被這劇燒了一回腦!
《權游》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場大戰,在這裡

TAG:電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