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主父偃:皇權的犧牲品,昨日富貴人生,一朝命喪黃泉

西漢主父偃:皇權的犧牲品,昨日富貴人生,一朝命喪黃泉

公元前126年的某一天,長安城東市街口,一位披頭散髮的囚犯,被腰斬處決。截斷的上半身,痛苦地在地上翻滾,好一陣兒才死去,與他一同被處死的,還有他的三族。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囚犯,他曾經位列朝堂,是朝中重臣,漢武帝座前紅人。

他,便是西漢著名的人物,主父偃



主父偃,西漢時期齊國臨淄人,初學為縱橫術,稍晚他又熟讀儒家經典,諸如《春秋》等典籍,百家學說都有涉獵。

主父偃曾經在齊、燕、趙等諸侯國四處遊學,這些地方,儒學氛圍比較濃厚,他的主張與此地文化格格不入,在這種大環境下,他所學很難得到施展,沒有人去欣賞他。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之「。

可以說,前四十年,主父偃混得太慘了,到了親戚朋友都不願與他來往的地步。

這與他的遠大抱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四十年,不是一個短日子,人生不滿百,以現代的標準論,一般人也就是活到七八十歲,二千多年前的漢朝,五十餘歲的人,已人到暮年。

主父偃深感時不我待,若長此下去,這一輩子就完了。

無奈之下,主父偃只好將目光轉向西邊,千里迢迢,遠赴京城長安,他前去拜見當時如日中天的外戚衛青,經過一番交談,衛青認為主父偃是個人才,便向漢武帝推薦他。

不過,很遺憾,漢武帝卻並沒有什麼興趣。

在長安呆久了,主父偃所帶的盤纏漸漸用光了,他再次挨個登門拜訪京城的王公貴族,推銷自己的主張,卻處處碰壁,「諸侯賓客多厭之」

眼見長安之行,又是無功而返,主父偃心有不甘,他決定再搏一下。

西漢主父偃:皇權的犧牲品,昨日富貴人生,一朝命喪黃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漢武大帝》中主父偃劇照)

這一次,他直接上書漢武帝,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漢朝時,皇帝為了了解民間疾苦,在未央宮外,設置有專門收集百姓及低品階官員上書的機構。

漢武帝見到主父偃的《諫伐匈奴》上書,大悅,當天傍晚,就召見主父偃,兩人相談甚歡,漢武帝感慨道:「何相見甚晚也!」,當即拜主父偃為郎中。主父偃否極泰來,一年之內,連升四級,成為中大夫

此後,主父偃繼續向漢武帝進言獻策,多涉及律令制度等深刻問題,其中,對漢朝後世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推恩令」。

主父偃分析了當時西漢諸侯王分布的政治格局:

「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面對這種情形,如何處理,是個棘手的問題。

主父偃建議:

「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

漢武帝欣然接納主父偃的建議,以此頒布《推恩令》,這絕對是一個殺招。

原來,諸侯王傳位只傳嫡長子,其他兒子一點土地也分不到,會越過越窮。而當推恩令頒布後,諸侯每個兒子都能得到封地,當然,這個封地始終都是在原諸侯國境內,皇帝絕不會再額外撥地給他們。

西漢主父偃:皇權的犧牲品,昨日富貴人生,一朝命喪黃泉

(推恩令示意圖)

《推恩令》實施下去,將會使諸侯國越分越小,力量越來越弱,不出兩代,將諸侯國林立,卻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



隨後,主父偃又上書漢武帝:天下豪強世族,力量雄厚,在地方,他們危害一方,地方官吏很難收拾他們,若強用武力,又容易引發地方不安寧,不如將其全部遷徙到茂陵附近,以讓他們守陵為名,削弱他們的力量。

漢朝皇陵制度,每位皇帝的陵園周圍都設置陵邑,專門遷徙一批人來為皇帝守陵,慢慢形成一定規模的城市。

只通過上述兩種策略,令漢朝前幾位皇帝頗為頭疼的諸侯與地方豪強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漢武帝越發重用主父偃,他在朝堂之上,紅得發紫,說一不二。

西漢主父偃:皇權的犧牲品,昨日富貴人生,一朝命喪黃泉

(漢武帝)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再次上書漢武帝,揭發齊王有生活不檢點的行為,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前去查驗案情。

主父偃到齊國境內,馬上動員齊王周圍的人,收集罪證。齊王年少,性格懦弱,居然嚇得自殺了。

依照主父偃的本意,這次來齊國,只是想把齊王的罪證做實,然後上報皇帝,再進行治罪,沒想到齊王這麼快就自殺了。

漢武帝大怒,將主父偃投入監獄。

主父偃如同九宵雲外,一腳登空,昨天還是寵臣,重臣,今天卻淪落為囚犯。

那麼,皇帝為什麼會這麼做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安撫諸侯的需要

在齊王畏罪自殺的兩年前,燕王劉定國的醜事,被手下家奴告到京城長安。這種事情,在諸侯王當中非常普遍,處置起來,可大可小。偏偏這個劉定國撞到主父偃手上,想起早年遊學燕國時,自己受到的冷遇,主父偃力主窮治其罪,曰:

「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當誅。」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意見,派廷尉前去抓捕燕王劉定國,燕王自覺罪孽深重,畏罪自殺。

而今,齊王也因主父偃而自殺,引發了天下諸侯的不安。

彼時,《推恩令》剛剛頒布,效果還未顯現,諸侯王的實力還是比較強大。諸侯不安,則天下不安,漢武帝還不想與諸侯們完全撕破臉皮,齊王的自殺,卻猶如火上澆油,處理不好,將難以安撫諸侯。


征討匈奴的需要

在齊王事件發生的三年前,漢朝已經展開了對匈奴的戰爭,由和親防守轉為主動進攻。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任命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將各率一萬兵馬,同時出擊匈奴,取得龍城大捷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再派衛青率軍出擊匈奴,目標為奪取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

衛青採取大迂迴,側方攻擊戰略,快速攻佔高闕(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駐守河南地的白羊王、樓煩王與單于王庭的聯繫,隨後,迅速部署兵力,將白羊王、樓煩王分割包圍,並展開凌厲攻勢,大敗匈奴,奪回被匈奴佔據七十餘年的河套地區。

邊事戰爭,需要徵調漢朝全境的力量,不穩定的後方,無疑會對伐匈之戰產生不利影響,龍城之戰、河套之戰,只是漢武帝對匈作戰的全盤計劃中的一部分,後面,他還有更加重要的布局,漢武帝此時十分需要安定的國內環境。


安撫朝臣貴戚的需要

人生窮困五十載,一朝富貴立朝堂。

這種昨天地獄,今日天堂的巨變,很容易使人迷失。

對於一個久不得意、理想得不到施展的人來說,一旦有了機會,他會不顧一切去做事,哪怕會萬劫不復,也在所不惜。

主父偃自從步入朝堂後,有點飄飄然,他總喜歡逮住別人的錯處,就大做文章,彈劾朝臣,揭發王侯的黑歷史。

「人至察則無徒「。

不善於維護人際關係,普通百姓也就罷了,對於一個重臣,若處處盛氣凌人,刻薄寡恩,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那他就很難再混下去,甚至還有性命之憂。

有門客出於好意,勸導主父偃要注意與大家搞好團結,不要孤立自己,主父偃卻說: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

急功近利,刻薄寡恩也就算了,主父偃還有個毛病:太過於貪財。

在皇帝面前,他擁有說一不二的影響力,使得四方心懷鬼胎的王公貴族、士紳豪強都爭相巴結於他,賄賂不斷。

而這種主動示好,實質上是避禍為主,這些人害怕自己的把柄,被主父偃抓住,落下口實。

這種示好,可以說是被逼無奈,他們一邊向主父偃賠笑臉,一邊內心痛恨於他,必欲除之而後快。

漢武帝把主父偃投入大獄,並沒有打算殺他。當初主父偃勸說漢武帝嚴查齊王時,曾說:

「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

齊王無後,地入漢,這原本是漢武帝非常想看到的結果,可主父偃平時的人緣太差勁,諸多重臣都勸漢武帝處死他,御使大夫公孫弘說: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公孫弘「無以謝天下」這句話太狠了,這「天下」在哪兒?不是普通百姓,是遠在千里之外的諸侯,也是近在眼前的朝臣,京城的貴戚。

權衡再三,漢武帝還是做出了殺主父偃的決定,犧牲一個中大夫,以堵塞悠悠眾口,這買賣很划算。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收者,唯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為長者也。」

正所謂「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主父偃,悲劇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