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太子,卻主動讓位給弟弟,換來一生富貴,死後以皇帝禮遇下葬

身為太子,卻主動讓位給弟弟,換來一生富貴,死後以皇帝禮遇下葬

李成器,後來改名為李憲,他最初被封為永和郡王,在684年,被立為皇太子,但是最後卻把太子之位讓給了三弟李隆基。但是李成器這個人很有才華,既能賦詩作曲,也通曉各種樂曲,平時恭敬謹慎,也潔身自好。他其實也很適合太子之位,但是為什麼最終,他卻要反覆謙讓,讓李隆基去當這個太子呢?

首先,他吸取了李建成的教訓。實際上他跟李建成的境遇是一模一樣的,表面上這個片江山是父親李旦的,但我們都知道,真正打下這片江山的人是李隆基。如果他真的想穩穩坐在這個太子之位上,他就會像當時的李建成一樣,為守護自己的位置,不得不去削弱自己的弟弟的勢力,最終又因為權力和人心歸屬差距太大,而面臨砍頭的命運。因此,在江山和性命的面前,李成器當然以性命為重。

其次,他吸取了父親李旦的經驗。實際上,在每個朝代當中,被封為太子的人都會面臨一定的性命風險,例如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宏和李賢都曾經被封為了太子,但都是命不久矣,連去世的原因是什麼都不得而知;而另一個兒子李顯,在當太子期間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但當了皇帝之後,卻被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下毒殺死了,結果慘不忍睹。

作為武則天的最後一個兒子,李旦很不一樣。他擅長一種「讓」,所以當了兩次皇帝,也活得非常不錯,所以李成器也想像父親一樣。

接著,李成器十分會做人。他的這種「讓」並不只是讓出皇位,而是在後來的日子當中事事謙讓,將自己和李隆基的關係,完完全全定位成君臣關係,因此即使李成器身邊的人不服氣,想要幫他奪回勢力,但看到他的態度,只是不停地謙讓,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後,便是李隆基的態度了。李成器讓出太子之位之後,還時時刻刻把自己臣子的定位做得很好,他的這種做法贏得了李隆基的尊重。所以李隆基對李成器不但沒有了戒心,反而處處為他著想。在政治之上,李隆基給了他很高的官職,讓他能夠在政治上有所地位,給了他足夠的面子;在生活之上,李隆基自己有什麼,他就會給李成器準備什麼,兩人的關係很好,享受著同樣的物質待遇,過著快樂的生活;而在李成器死後,李隆基還將他追封為「讓皇帝」以皇帝禮儀下葬,這也是他對李成器最後的感謝與愛了。

由此可見,李成器雖然讓走了太子之位,但是他在日後的生活中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生活的快樂之道,不為朝政而煩,也有財富相隨,這可以說是他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叔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隋煬帝:一個功績顯赫的皇帝,卻被後世黑成一無是處的暴君
喬四死後輪到他稱霸東北,作風更為囂張,傳言劉天王被他甩過耳光

TAG:文叔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