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能在野外生存的盲鳥

能在野外生存的盲鳥

蝙蝠、裸鼴鼠、盲鰻以及中國的中小學生……在這群視力不好或乾脆失明的動物中,如今要加上一種鳥類——紐西蘭的國鳥鷸鴕。

鷸鴕是僅分布在紐西蘭的一種不會飛的鳥,因其叫聲非常尖銳,聽起來特別像「幾—維—」,所以又被當地土著的毛利人叫做「幾維鳥」。

鷸鴕體型如雞,羽呈毛髮狀,兩翼嚴重退化,被毛髮所覆蓋,幾乎難以辨認,所以它外表看上去就像一個多毛的大皮球。鷸鴕是全球唯一倖存的無翼鳥。

鷸鴕有一根細長的喙,長達10厘米左右。當它休息時,喙幾乎可當成第三條腿使,如同三角架一樣把身體穩穩地撐住。在喙的根部,長有貓一樣的鬍鬚。鷸鴕的鼻孔不像別的鳥長在喙的根部,而是長在喙尖上,這在鳥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鷸鴕的眼睛很小,視力不好。有報道說,動物園裡曾發生鷸鴕大白天走路撞上籬笆的趣事。

鷸鴕主要以蚯蚓、蠐螬和各種蠕蟲為食,也吃水果、植物種子、小龍蝦、鰻魚和兩棲類動物。它的視力不好,覓食主要靠嗅覺。

鷸鴕的嗅覺非常靈敏。其一,得益於它的嗅覺細胞非常發達。其二,得益於它的鼻孔位置。它的鼻孔長在喙尖上,可以更接近地面(因為我們都知道,氣味隨距離的衰減很快)。其三,得益於喙本身。它的喙長而尖,可以逐點掃描,所以定位很准。當它的喙像探雷針一樣掃過地表時,不僅立馬就能知道下面是否有蚯蚓、蠕蟲存在,還能準確鎖定獵物的位置,而且其探測範圍可深至地下十多厘米。

此外,鷸鴕的耳孔大而發達,聽覺也高度靈敏。長在喙根部的鬍鬚,還可以感知空氣的振動。這一切都幫助它彌補了視力的不足。

鷸鴕棲息於茂密的森林,它們白天不離開洞穴,夜晚才出來活動,所以它們的身體構造已經高度適應了夜間的生活。

「逆進化」的眼盲鷸鴕

但是,有些事情還是難以理解。譬如,最近研究人員在紐西蘭南島的奧卡里托森林裡研究了160隻鷸鴕,發現它們幾乎是一群盲鳥。其中三分之一患有眼病。更加讓人意外的是,有三隻竟然是全瞎的!

這可真讓人長了見識。因為據我們迄今所知,沒有其他任何一種野生鳥類,在眼睛全瞎的情況下還能自在地生活。

其他有些動物,像裸鼴鼠,已經進化到失去視力。這個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逆進化」。這個名詞的意思是:首先,這是一種適應性,所以也算是一種「進化」;但這個「進化」,事實上又是某個器官的退化,所以稱其為「逆進化」。

鷸鴕的眼盲應該也屬於一種「逆進化」現象。因為鷸鴕通常夜間活動,並有很好的嗅覺、聽覺和觸覺;尤其重要的是,它們的棲息地有豐富的食物,而天敵又很少;所以,視覺對於它們似乎是多餘的。

失去視力是「附帶的傷害」

不過,視覺畢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感覺,僅僅因為顯得多餘,就把它廢掉,似乎還是難以理解:就算用不上吧,但你先保留著,不是挺好的嗎?裸鼴鼠之所以把自己弄成瞎子,是因為人家要在地下不停地拱土刨食,要是長一雙大眼睛,容易被土擦傷,從而降低生存率。但鷸鴕又不需要拱土,把視力留著,礙它什麼事呢?那隻會增加它的生存率呀!

科學家的解釋是,鷸鴕的眼睛退化可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附帶的傷害」。他們推測,一個叫Sonic hedgehog的基因可能要為此負責。有研究表明,在其他動物(例如墨西哥盲洞穴魚)身上,這個基因與失明有關。該基因可能是「一把雙刃劍」,能增強鷸鴕的觸覺和嗅覺功能,但同時又要以犧牲它的視力為代價。對於鷸鴕,因為觸覺和嗅覺對它的生存更為重要,付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所以視力就被犧牲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植物討厭撫摸
海水酸化,水母獨霸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