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德國的「窮人」花園!

德國的「窮人」花園!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藝術——

在德國的市郊地區,時常會見到一片類似棚戶區的地方。

那裡豎立著很多看起來破舊,且只有十幾平的小房子,

房子的間隔很近,外面有個用柵欄圍著的小園子,

牆角擺著鐵鍬、手推車之類的工具。

德國人以前叫它「窮人花園」。

你以為這就是德國的貧民區?Naive!

其實是一些城裡人因為家裡沒有花園,就選擇在市郊租下這麼一塊小地方,

種種花草瓜果,體會耕耘的樂趣和收穫的喜悅。

對此我只能說…

「窮人花園」的誕生確實與窮人有關。

19世紀初,德國工業發展迅速,建立了許多工廠,大批人口從鄉鎮遷居到城市工作。

然而這部分勞動力十分廉價,由於收入低微,貧困問題日益嚴重。

為了緩解這一局面,維持工人們的正常溫飽問題,

人們想到划出一片小區域建立小面積的菜園供窮人耕種,達到自給自足。

性質相當於我們的「自留地」。

「窮人花園」還有個名字叫「施雷貝爾花園」。

這個名字來源於萊比錫的醫生——莫里茨·施雷貝爾

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莫里茨醫生提議在城市中設立活動場所,保證兒童可以進行戶外運動。

這個想法後來得到進一步發展,使城市中子女眾多的貧困家庭也能有自己耕種的土地。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就把這種花園模式稱為「施雷貝爾花園」。

德國法律有規定,住宅區應保證拿出5%的土地,為兒童提供遊樂設施和建造公共綠地。

政府通過把城區閑置的土地加以改造出租給私人,

讓城中沒有私家花園的家庭也可以有一片種植花草、蔬果的土地。

德國的城市公園數量有限,綠地面積也有限,單靠公園不能完成城市綠化的任務。

真正的城市綠化,要深入到每一個有人居住的角落,早在20多年前,這一觀念便開始在德國普及。

「施雷貝爾」花園出現後,居民綠化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擁有獨門獨院住宅的家庭,花草樹木四季茂盛,爭奇鬥豔。

現如今擁有這種市郊的小花園模式已經成為了德國乃至歐洲的一種流行趨勢,

這樣的花園在柏林有4萬多個,在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各有1萬多個,非常受當地居民的歡迎。

在大城市奔波忙碌的人們會選擇在周末去那裡放鬆身心。

小花園平時有專人打理,一到周末便可以帶上家人或者親朋好友去那裡種花種草,聚會燒烤,處處充滿歡聲笑語。

小花園是由廢棄的土地改造而成,不僅美化了城市的環境,

還可以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也讓孩子們更多地接觸自然。

許多城鎮每年都舉行花卉競賽,家庭主婦和老年人伺候植物的熱情,絲毫不亞於養育子女的熱情。

對於政府來說,不僅節約了大量用於土地管理的人力和經費,還帶來了一筆不菲的租金。

不過花園也不是想租就能租到的,按照法令,只要小花園的租主不向他所在的園友協會提出退園申請,其租期可以無限延長。

如果租主去世,他的後代享有優先租用權。

因此,申請人也許要排隊等上好多年才能租到一塊小花園。

一般來說,要得到一塊退租的花園需等上1至3年。

畢竟想租花園的人實在太多,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

這要是在中國,大概就是陶淵明的《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副和平、寧靜、幸福的景象,使人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藝術 的精彩文章:

這組小畫,好美!

TAG:生活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