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城池四大防禦建築,硬樓、團樓、敵樓、角樓分別設置在哪裡?

古代城池四大防禦建築,硬樓、團樓、敵樓、角樓分別設置在哪裡?

在我國歷史上,各個地方的城池都是用土做成城牆,所謂的「土築城」就是如此,但是也有特殊城池是用磚包城,明朝之後,國力強盛,手工業發展迅速,人們大量生產青磚,這才出現磚城,也就是用磚塊砌成的城池和城牆,看起來整齊又美觀。

磚塊砌成城牆非常牢固,這種做法是中國城池建造史上非常關鍵的變化,這種城池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禦能力。不過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城池在築成之後,古人需要進一步規劃,尤其是對城牆的結構,城池的形狀以及城門的設置、瓮城的建設都要有系統的規劃,這樣才能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城牆、垛口、馬道

城牆

中國古代城池的城牆,用土居多,以前也叫土城,雖說後期有磚城,但也是城牆外部用磚包皮,內部依然是土城,真正的磚城是在明代以後建成的。

雖為土城,卻同樣堅不可摧,之前曾提到過夯土做成的城牆千年不塌,古人們將土抬至城牆,隨後用夯打實,10cm為一層,非常牢固,有人疑問「城牆越建越高,古人怎麼做?」古人的智慧超出你的想像,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學會用腳手架施工。

鄭韓故城遺址就有用腳手架建築城牆的痕迹,這些牆壁上有很多洞眼,就是用來插桿的,當然這是題外話。

古代城池城牆從整體來看,城牆底部寬3-6米,頂部寬3-4米,高度一般在7-8米之間,建築城牆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夯土必須結實,層層夯土。後期有了燒制的磚塊,人們為了防止土牆積水,於是用磚塊包皮,只是這樣年代久了,城牆縫隙裡面會長出小樹,甚至是大樹。

無論是土牆還是磚牆,它們的質量是一流的,如果不是人為的可以數千年不倒塌,尤其是土牆,當時古人偷偷從城牆內部取土,用來造房子,但是牆土也未曾塌落。到了近代興起的城建之風,許多城牆被拆除,這也是城池建築史上的一大損失。

垛口

垛口是每座城牆都有的,從牆上地坪開始砌至人體胸部高度時,再開始砌築垛口。垛口一般砌築成凹凸的形狀,垛口上部砌有一個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側面磚呈內外八字形,這是為了便於瞭望敵人,又不易被敵箭射中。主要是防止敵人襲擊,還可以隱身遠射,下部砌有一個小方洞,是張弓發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傾,便於向城下射擊敵人。

馬道

馬道是城池內部的一種斜坡蹬道,百姓可以從這裡登入城牆,馬道和現在的樓梯類似,設置在城池的關鍵位置,大多是路口,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必要時士兵可以從馬道登入城牆進行戰鬥,一般城池有3到4道馬道。

城牆的四大防禦建築

建築城池本身就是為了抵禦外敵和方便居住,因此古人在城池建成之後,為了增強城牆的防禦性,都會建四種樓台,分別是硬樓、團樓、敵樓、角樓,那麼這些建築都設置在哪裡?

硬樓

硬樓為方形台或者六角形台,一般建在城牆之中,向外凸出,漢朝時期開始,城牆都做硬樓,只是漢朝的硬樓都沒有樓,只有磚台,現如今漢朝破城子城堡遺址、壽昌城遺址等,全城四面都做了硬樓,這種做法一直到清朝都還在沿用。

團樓

團樓為圓形台,和硬樓一樣,也是建在城牆之上,只是建在轉角部位;

敵樓

城池中敵樓的建設較多,供各段城守部隊進行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則供守城軍士巡邏者遮風避雨休息之用,屬於一種增強城牆防禦的設施。敵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城牆之上,城台也不突出,另一種是單獨在城外西北角二三十米的地方建立。

這三種樓的具體位置如何安排,其實取決於城池的地形地勢,另外還要看城池的哪一面容易受敵?哪一面的防禦最為薄弱?其實現如今很多城池遺址都有硬樓、團樓和敵樓,但是都因為戰爭被毀,有的是被拆,現在很難識別。

角樓

角樓是建立在城牆的轉角處,同樣是防禦性建築,主要就是可以觀察四面八方的動靜,和望樓一樣,可以作為登高望遠的哨所,大多城池都會設置角樓,但也不絕對,角樓的設置主要跟城池所處的位置、周圍的環境、防衛方式以及戰略要求等方面決定的。

角樓不同於硬樓,最大的區別就是位置不同,角樓的前身原本就是望樓,望樓是建立在住宅區,是防衛大宅院而設立,後來宅院一步步發展成小型城池,最後到大型城池,所以就有了角樓,也有人叫炮台。

最初建立角樓的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所在的鄴城:

《三國志.魏志》記載:「鄴城東南有角樓,此外還設三台,分別是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

角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更加明顯,北京城的東南角就設有角樓,西南角同樣,角樓的作用就是為了防衛、保衛全城、皇城的安定。

城門與城樓

城門與城樓是每隔城池必不可少的,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百姓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後必須設立城門,有了城門自然就會有城樓,一個城池的東南西北城牆都會設立城門,而且還不止一個,有的一面會設立好幾個城門,每個城門上都會建城樓。

城樓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標誌城門的位置、觀察和控制出入城門的行人、觀看敵情或者外界動向,城池無論大小,一般城門數量在2-14個,一個城門大概會設置1-3個門洞,有的城門比較特俗,會設置5個門洞,比如唐朝長安城的正南門就是如此。

關於門洞的式樣也不同,宋朝以前,大多是圭角形狀的門洞,也就是梯形門楣,宋朝之後就開始以券門為主,開圭角形門洞之時,在門洞口先施用上平袱、下平袱,中間用蜀柱支頂,兩邊為托腳,即構成個梯形,在門洞內的兩側,安裝排叉柱,根據城台的寬度決定10-12根。在每個門洞中的第一根排叉柱都要斜置,這樣它可以與城台的側腳相吻合,安全牢固,城門的磚台即城台比城牆要寬。

城門主要分三個部分,分別是城台、城樓、門洞口,城樓一般是兩層,很少有三層。城樓一般有3-5間,分別做成磚台,木質結構的樓層。

以明朝時期的西安城為例,西安城的南門為永寧門,前後有兩座城樓,前端的城樓比較大,後端比較小,都被瓮城包圍,西門是安定門、東門是長樂門、北門是安遠門,分別設立城門和城樓,也都有瓮城圍住。

瓮城

上面提到瓮城,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瓮城,簡單來說,瓮城就是設立在城門口,是城門外的小城,古人在城池建成後,一般會在四面每個城門都建築瓮城。

瓮城的相當於一個小型城池,人們在進入城門之前,都要經過這個瓮城,瓮城的設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城門,瓮城有平面、方形、梯形或者半圓形,一座城池要設立幾個瓮城,取決於幾個方面,一是考慮城池地形,以及城池是用於防守還是進攻;二是城池的防禦力量強弱;三是是否影響交通。

也有例外,比如元大都就在每個城門處設立瓮城,元大都是北京城的前身,有11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瓮城,到了明清時期,其他城門都取消了瓮城設計,只留下正陽門、德勝門、西直門三個城門有瓮城。

瓮城的防禦能力很強,也是中國獨有的建制,瓮城的設計可以說是中國城池史上的寶貴財富,因為它無論是防禦還是進攻,對城池都起著重要作用。

總結語

每次在分析古代城池建築史時,總會感嘆古人的技藝之高,智慧更是令人驚嘆,古人聰慧敏銳,城池有了一系列防禦建築,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原本攻城戰勝率就不大,有了這些建築,一座城池可謂是固若金湯、堅不可摧,除非是敵我力量太過於懸殊,亦或是守城將領昏庸無能,一般來說,有了這些建築,城池防禦力量哪怕是稍遜敵人,那也無傷大雅,完全可以守住。

古人的智慧不僅只限於此,他們為了防禦更加穩定,選擇將城池建在高台之上,用高台充當城牆,只需稍加修飾即可,利用自然高台當作城牆,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比修建的城牆更加穩定可靠,比如陝西省富平縣城池、新疆吐魯番的交河故城,都是利用高台做城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奇說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軍強悍的原因,軍官和士兵吃的都是一個廚房做出來的!
清朝人的「辮子」有多乾淨?外國傳教士日記:那天「我吐了一天」

TAG:小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