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穿漢服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穿漢服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近來喜歡漢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特別是95後的漢服控們。其實漢服就是泛指漢人的服飾,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歷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等皆受到中國王朝服飾體制及漢人服飾的影響。

漢服擁有多個特點,其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系帶隱扣等。漢服體系延伸於中國歷代各類服制,多種漢服式樣沒有包括這幾個特點,然而在祭服、禮服等正式服裝中被保留下來,與其他民族的特色服飾相比有明顯的區別。現代「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是被發明的民族服裝風格。

漢服運動參與者將「漢服」一詞解釋為「從黃帝到明末清初的漢族傳統服飾」,對此有學者指出,學術用語中的「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並不存在純粹的「漢服」。

許多人主張的是漢服復興,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拾起失落的文化。推廣「傳統漢族服飾」和「漢文化至上主義」,他們宣稱「漢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和漢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並帶動了漢服運動。

「漢服」一詞在中國古代並不常用,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一詞,主要是指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一種概念。

二十一世紀初,有人認為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服飾不屬於漢服體系,與原有的漢族服飾之間沒有足夠的演變及銜接過程,不能夠代表漢族文化。

漢服擁有多個特點,其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系帶隱扣等。漢服體系延伸於中國歷代各類服制,多種漢服式樣沒有包括這幾個特點,然而在祭服、禮服等正式服裝中被保留下來,與其他民族的特色服飾相比有明顯的區別。

早期服裝以腰帶束縛,後來出現把系帶縫於衣上的做法。腰帶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象徵身份、地位、權力等。雖然很早已發明紐扣,但在明代之前並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於顯眼位置。至明代中後期才較多於顯眼處使用紐扣,但其剪裁、領型、袖型等與清代服飾仍有不同,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等。清代服飾以布制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圖者 的精彩文章:

世上最小的猴子 南美洲樹林間躥跳自如 人們稱它為「松鼠猴」
美國捕鯨史:19世紀中葉的黃金時代 700多艘捕鯨船縱橫海洋

TAG:悅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