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一隱士,一生僅寫4首詩,其中兩首人人會背,後人對其評價高

唐朝一隱士,一生僅寫4首詩,其中兩首人人會背,後人對其評價高

陶淵明的田園詩寫的出彩,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因此被譽為「隱士詩人」。但若論起詩人中真正的隱士,陶淵明只能屈居第二。因為陶淵明曾經在官場中浸淫多年,最後是因為不耐煩官場的爾虞我詐,才終於決定歸隱。而這個唐朝詩人胡令能,他一生「大隱隱於市」,從未出仕。他以補鍋為生,雖然腹有詩書,但卻從未因此桀驁。

胡令能家境貧寒,從小跟著父親開始學習補鍋煉鐵的手藝,小小年紀就開始走街串巷了。胡令能沒有正式去私塾念過書,有人問起他的學識,他竟然給出了一個很匪夷所思的解釋。胡令能說自己有一天晚上做夢,夢見了一個仙人。

仙人拿著一個書卷,剖開胡令能的肚子,把書卷放了進去。第二天醒來,胡令能突覺神清氣爽,而且他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吟詩作對了。他把自己的學識解釋為仙人的恩賜,鄰里鄰居對這種說法竟然非常的信服。所謂仙人恩賜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胡令能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跟他徹夜苦讀是分不開關係的。

只是胡令能為人十分低調,不喜歡張揚。別人認為一個補鍋匠不可能勤奮苦讀,他也不解釋,乾脆編了個仙人贈書的故事,以此應付別人的質疑。古時候紙張非常昂貴,印書既廢錢又費事。再加上古時候通訊不發達,所以很多詩詞都沒能得到妥善的保存,流傳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胡令能因為一直是白丁身份,他的詩自然也不會有人為他保管。

所以胡令能現存至今的詩作只有4首,能流傳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杜牧有一首詩非常有名氣,叫做《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用詞簡練,但是對氣氛的渲染十分到位,寥寥幾字就生動的寫出了清明雨景,而且最後一句還給讀者留下了餘韻無窮的感覺。

胡令能也有一首詩名叫《小兒垂釣》,文學家們一致認為,這首詩跟杜牧的《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若論起對畫面的塑造,胡令能甚至還要更勝一籌。這首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子模仿大人在溪邊垂釣,有一個路人想要向他問路,小孩子害怕會驚擾了魚兒,所以不敢應聲。

胡令能這首詩跟《清明》一樣,都是寥寥幾筆就渲染出了一個生動的畫面,讓人讀完仍覺回味。胡令能流傳下來的4首詩,基本上都是《小兒垂釣》這種類型的。胡令能雖然是個補鍋匠,但是他才華橫溢,因此也有很多好友,其中不乏官宦子弟。可是胡令能從來沒有想過利用這些好友的關係為自己謀利,他甘願做個平民老百姓,一生在市井中奔波,這才是真正的隱士風範,因此後人對他的評價才超越了陶淵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可法 的精彩文章:

「溜須拍馬」怎麼來的?拍馬起源於蒙古人,溜須卻跟吃飯有關
耕牛被人打斷腿,百姓哭著找包拯,包拯說:把牛殺了真兇必現身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