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OT下「智慧家庭」的入口比拼,是百花齊放還是一枝獨秀?

AIOT下「智慧家庭」的入口比拼,是百花齊放還是一枝獨秀?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物聯網是目前任何行業都無法繞過的話題,其應用基本涉及到了可以想像的任何場景。

在眾多應用場景中,家庭領域又是一個重中之重,在智能家居 IoT硬體入口端的競爭現在已經處於白熱化階段。不光是硬體設備商在相互掣肘,各大互聯網玩家們也紛紛備戰,目前在這一領域集結的一線隊伍就有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小米、京東、360、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等。

群雄割據,勝者為王

之所以在IoT入口端會集結這麼多玩家,是由於還沒有出現真正的「王者」,而誰都想在此稱王。

而從硬體終端來看,主要分為手機、智能音箱、穿戴式設備及路由器四大類。當然還有類似智能電視、智能門鎖等產品,也在一直宣稱自己將成為智能家居的物聯網入口,但顯然相比四大品類的產品,它們擁有太多「先天不足」,基本上算是輸在了起跑線。

至於為什麼家庭互聯網入口的爭奪會落在這四大品類的產品之上,是因為它們各有所長。

1、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被看成是最具優勢的消費級物聯網入口,在應用數量、產品體驗、便捷性和用戶習慣上比相比其他三類產品,智能手機都具備極大的優勢。

所以對於掌控了智能手機產品的玩家而言優勢很大。在物聯網入口爭端下智能手機主要能實現兩大功能:

一是作為控制終端,例如華為在物聯網背景下走的是全業態布局策略,從晶元到系統再到平台最後加上硬體,為華為構築了一條完美的通道,而智能手機就成為最好的控制終端。

二是作為流量入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然不具備全局管控的能力,那索性就先完成流量引入。類似於小米就是在通過其手機產品來實現引流,高舉「性價比」大旗,先讓產品「深下去」、「用起來」通過規模效應來實現物聯網的價值體現。

2、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可以說是繼智能手機之後最被看好家庭物聯網場景入口,甚至在部分層面相較智能手機更具優勢。智能手機在交互方式上雖然多種,但用戶在使用習慣上還是傾向於手勢或手寫交互,而大多智能音箱因為不具備其他交互方式,使得用戶已經養成語音交互的使用習慣,而語音交互對於家庭物聯網場景而言絕對是最合適的交互方式。再加上智能音箱的銷售逐年上升,說明市場接受度日益高漲。

所以智能音箱已經成為家庭物聯網的入口熱門候選,像BAT在硬體上都是在以其智能音箱產品來進行入口之爭。例如百度,百度對於其智能音箱的推廣可謂不竭餘力,李彥宏數次為產品親自站台,銷售價格一度降至「299」,而去年春晚更是豪氣送出10萬台,就是希望智能音箱能帶來流量和控制的雙豐收。再例如上面提到的小米,小米通過手機來引流,而智能音箱才是他們在IoT入口下的真正戰略核心。

還有最近入局的360,其在智能手機市場基本未能取得任何收效,於是開始調轉槍頭瞄準了智能音箱,寄希望在入口端的爭奪能靠智能音箱扳回一城,但最終的結果怕是也將以失望收場。

3、穿戴式設備

以穿戴式設備作為家庭物聯網入口的想法十分符合應用場景,而問題也比較突出。雖然目前智能音箱市場也處於培育階段,但相較於穿戴式設備已經領先太多,從智能手環到智能手錶再到衣服等等產品雖然出現已久,但消費者使用習慣依然處在萌芽階段;再加上在動態場景有智能手機作為直接競爭對手,而靜態場景也有智能音箱,對面這種前後夾擊的態勢,穿戴式設備其實很難突圍。

市場端的反應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的「消費者報告」曾做過一項調查,其跟蹤了數百名智能手環的使用者,而在1年後有九成用戶棄用。雖然目前可穿戴設備銷售整體上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但其實作為廠商日子並不好過,像耐克、摩托羅拉等很早就已經捨棄了這一領域的業務,而今年3月微軟也宣布將在5月底徹底放棄相關業務。

4、路由器

至於路由器,它之所以被當成競品之一,是因為路由器可以看成是IoT場景的底層硬體,在整體數據控制及上電時間上具有優勢。

但路由器的夢想曾一度破滅,像蘋果停止生產AirPort和Time Capsule路由器,小米也曾在這一領域繳械。只是隨著谷歌、亞馬遜等一干國外玩家們戰略模式逐漸清晰,這才重新回歸視野。

如果說手機和智能音箱業務是360用來試探深淺,那麼路由器就一定是他們的殺手鐧,日前360推出了一系列針對家庭網路安全功能,使家庭物聯網下的安全導向成為了360在入口之爭的最大法寶。

不過,路由器依然面臨的層層困境,其中最明顯的一是消費認知,消費者是否會願意更換路由器?二是控制難題,家電協議難以統一,沒有完備交互模式是路由器想解決而無法解決的問題。

全品類戰略下,其實都是在賭

正由於市場未定,標準未來,所以玩家們基本都採用了全品類戰略。

資料來源:智能相對論整理

由上表可見,這些一線玩家們除BAT沒在智能手機端發力之外,其他玩家基本都是四線齊下,蘋果本也涉足了路由器產品,在1年前宣布退出。

說明廠商們一樣沒譜,不知道最終的家庭物聯網場景入口會落到哪裡,那麼乾脆就都做。

另外,全品類布局也是各家在增加自身的生態切面,增加用戶粘性。其中做得最為徹底的當屬小米,小米以手機引流,以音箱做支撐,產品品類已經鋪到了整個家庭環境,例如掃地機器人、電飯鍋、空氣凈化器,甚至小到開瓶器、電燈、插座等等產品,當小米的產品佔領你的生活空間時,這場入口之爭就已經結束了,因為你還有其他選擇嗎?

小米之外再就是華為,華為雖然也是在走全品類,但他與小米的方式卻不相同。華為的IoT戰略是從入口、連接、生態來構件產品矩陣,並且涵蓋了雲、邊、端、芯四層架構,特別是5G來臨,華為手握5G晶元相當於掌握了生殺大權。在硬體端華為也沒落下,「華為智選」基本包含了如今最受關注的智能家居產品。

這就是手機玩家們在Iot時代所具備的天然優勢,它可以肆無忌憚的向其它領域擴張,但是像BAT等企業卻很難進入手機領域。

雖然近日有消息爆出,騰訊欲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但根據消息來看,騰訊做手機是傾向於遊戲性的,也有分析認為在手機領域騰訊也不會深入太多,大概率會是以合作貼牌的方式,並不會自主做研發,因為智能手機產品相比其它智能產品在技術、資金上的壁壘都要高太多。

玩家們紛紛採取全品類策略部分原因是形式所需,也有部分原因是形式所迫。

在家庭IoT入口一開始很多企業都是以單品路線為主導,但慢慢發現單品模式在面對市場覆蓋、場景需求及生態打造等各方面十分乏力,並且單品市場太容易被顛覆。於是在一部分企業開始全品類戰略之後,剩下不死心的企業也被趕鴨子上架必須跟上,不然就沒得玩。當然這也是基於市場未定,所以才使大部分玩家有了放手一搏的勇氣。

雖說全品類的戰略布局既是在賭,但確實也是未來發展的最佳模式。

IoT離不開設備到設備的互聯,也離不開端到端的互通,雖然開放式的產品架構是現在行業所鼓吹的趨勢,但要是我自己就能將整個場景打通盤活我又何必做開放?

所以這就需要自己具備完整的產品生態做支撐,全品類的模式就是在打基礎。

小結

家庭物聯網入口的最終結局,還是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當然也離不開廠商們的精心培育。開放類玩法也好,自足生態布局也好,都將成為可能。而硬體入口也或許不會是以單一形式呈現,多線操作或成為最終結果。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蛋殼公寓榮獲「2018年度分散式長租公寓影響力品牌」並榮登榜首
三星Galaxy A60 元氣版問世:專為年輕人而來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