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劉禪不投降,東吳會舉傾國之兵援救嗎?

如果劉禪不投降,東吳會舉傾國之兵援救嗎?

摘要:公元263年魏發動滅蜀戰役,吳主孫休不惜舉傾國之兵,全線營救蜀漢。由於蜀主劉禪降的太快,只好作罷。」由此可見,直至蜀亡,吳蜀間仍然在履行同盟互救的義務。

引言:

吳蜀同盟初創於赤壁大戰前夕,是由孫權與劉備間的鬆散聯合發展而來,整個創建過程歷時二十餘年,其間因時勢、利益的不同曾出現不同程度的曲折和反覆,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吳蜀同盟才正式得以確立。

一、赤壁之戰前後孫劉合作

最早提出孫、劉合作思想的是諸葛亮。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他著名的「隆中對」中已經提出了「外結好孫權」的主張,因當時孫權正竭力開拓江南,劉備也不過是寄居荊州的一介流寇,雙方尚不具備合作條件而無法付諸實踐。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牧劉琮不戰而降。劉備敗退至夏口,已無力與曹軍抗衡。孫權本想劃江而治,割據江東,當曹軍兵臨長江,尤其當曹操「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戰書送至,江東頓時陷入一片恐慌。

強敵壓境,生死攸關,孫權方才意識到與其他割據勢力聯合抗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當時長江中游最大的割據軍閥就是劉備,於是,孫權急忙派魯肅面見劉備商議對策,劉備也「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雙方組成聯軍,赤壁一戰擊敗曹操,遏制了曹魏軍隊南下的鋒芒,顯示出孫劉合作的巨大作用。

二、夷陵之戰前後孫劉對抗。

由於孫劉聯合僅是強敵壓境下的權宜之計,當這種威脅減緩後,孫劉內部矛盾便逐漸尖銳起來。矛盾的焦點是荊州,孫劉雙方決策上都有佔據荊州的意圖,衝突不可避免。諸葛亮「隆中對」雲:「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對於孫吳方面而言,荊州不僅是「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更重要的是荊州居揚州上游,荊揚間無險可守,荊州存亡直接關係著揚州的安危,因此,孫吳上下莫不主張佔據荊州,「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

赤壁戰後,劉備領有荊州江南諸郡,這就為吳蜀紛爭留下了契機。表面上雙方互通婚姻,過從甚密,其實嫌隙很深。公元210年雙方矛盾開始激化,原因是孫權令周瑜假道荊州滅蜀,而劉備早有據蜀的意圖,當即據關守險加以阻止,雙方劍拔弩張,鋒芒盡露。建安十九年,劉備入蜀。

孫權正式要求交還荊州,遭到拒絕,便採用武力搶佔荊州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聞訊後率兵東征,恰逢曹操攻入漢中,蜀境告急,劉備不得已與孫權妥協,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吳,其餘三郡——南郡、零陵、武陵仍在蜀漢大將關羽之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後防空虛,吳將呂蒙趁機襲殺關羽,全據荊州。劉備憤而東征,卻被吳人大敗於夷陵,憂憤而死。吳蜀對抗達到極點。

三、吳蜀同盟重建與鞏固。

吳蜀結怨使兩國均陷於尷尬境地。論實力,吳蜀遠遠不及曹魏,若同仇敵愾共同抗魏,攻雖不足,守則有餘;但兩國彼此攻伐,不僅兩敗俱傷,而且使兩國均處於兩面受敵雙向作戰的被動局面,極易被曹魏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孫權在夷陵之戰後唯恐曹魏趁火打劫,曾對曹氏父子卑辭請和,但當曹魏提出結盟並要求征任子時,孫權怕受制於人而斷然拒絕,此後遭到曹魏軍隊頻繁征討,疲於應付。為了擺脫困境,孫權主動遣使入蜀,尋求和解。

夷陵之敗也使蜀漢充分認識到吳「可以為援而不可圖」方針的正確性。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從大局著眼,逐步改變了對孫吳的強硬態度,雙方關係開始恢復。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諸葛亮派衛尉陳震至武昌,一方面表示祝賀,一方面代表蜀漢與孫權正式結盟,雙方簽訂了共同對魏的盟約:

1、患難與共,友好相處。雙方均表示將「救危恤難,分災共慶」,並且」世世代代友好相處。

2、預分天下。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這反映出兩國試圖永遠消除領土紛爭的良好願望。

3、「各守分土,無相侵犯」。這裡的「分土」不單指雙方分割天下各自所得的州郡,也包括兩國的本土,實際上意味著蜀漢對孫權襲取荊州的默認。

4. 軍事合作,共同抗魏。這是同盟的核心。盟約規定雙方將「戮力一心,同討魏賊」。

四、吳蜀締盟之後的執行

吳蜀締盟之後,雙方能否恪守同盟友好、共同對魏的方針?通過對三國時期吳蜀關係的仔細考察,可以發現如下特徵。

1、兩國交往頻繁,十分友好。吳蜀締盟後完全中斷了與曹魏的交往,吳蜀間「聘使往來以為常」。吳孫亮、孫休統治時,吳蜀間聘使往來仍然十分頻繁。除派遣使臣外,吳主孫權與劉禪、諸葛亮間常有書信聯繫,僅《諸葛亮集》就保存著十餘件諸葛亮給東吳君臣的公私信函,即是證明。

2、兩國從未發生領土糾紛。盟約要求締盟雙方尊重對方領土主權,互不侵犯,所謂「各守分土,無相侵犯」,這樣吳無蜀東顧之憂,蜀無吳西向之慮,有利於兩國集中兵力對付曹魏。從兩國歷史看,締盟後沒有再發生一起由於領土問題而引起的糾紛,兩國邊界基本上相安無事,證明雙方都嚴格遵守了盟約的有關規定。

3、兩國完全執行了東西配合、共同對魏的軍事協議,致使三國時期出現南北對峙軍事格局。據文獻記載,吳蜀同盟恢復期間,孫權已主動配合諸葛亮的北伐活動;次年,諸葛亮兵出祁出,孫權即遣陸遜北攻曹魏加以配合;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亮兵至武功,孫權也親率十萬精兵進攻合肥新城,另派陸遜、諸葛恪攻襄陽,孫韶、張承攻廣陵、淮陰,曹魏大為驚恐。

公元263年魏發動滅蜀戰役,吳主孫休不惜舉傾國之兵,全線營救蜀漢。《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載:「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入沔中,皆救蜀。由於蜀主劉禪降的太快,只好作罷。」由此可見,直至蜀亡,吳蜀間仍然在履行同盟互救的義務

公元263年,魏滅蜀,吳蜀同盟解體,吳失去西翼盟友,陷入曹魏兩面夾擊之下,形勢危殆。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戰,王氵睿水軍就是從益州順流而下直搗建業,並迫使吳主孫皓投降的,由此可見同盟解體,給孫吳帶來的負面影響。伴隨吳的滅亡,三國鼎立局面也就最後結束。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蜀書· 關羽傳》

《資治通鑒· 魏紀》

《華陽國志· 卷七· 劉後主志》

《諸葛亮集· 遺事篇 》

《三國志· 蜀書· 後主傳》

《三國志· 魏書· 劉放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神機營獨步天下,五征漠北屢立奇功,卻以悲涼方式收尾
常勝將軍魏延之死,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嗎?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