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銅鎏金佛像現在的拍賣市場行情價格

銅鎏金佛像現在的拍賣市場行情價格

清乾隆 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一對

成交價:100萬港元

近日,關係美術競賣株式會社在大阪SoWAs拍賣中心拍賣了一批中國佛像,從隋唐、五代十國到明清的佛像均有涉獵。在這場拍賣會上,高13.5cm的清代銅鎏金大威德金剛像拍出3680萬人民幣的高價。

大威德金剛宗密稱其能降伏惡魔。有護善之功,是藏傳佛教密宗修習的重要本尊。一世嘉木央活佛在一本叫《吉祥金剛大威德教法源流三界尊勝成就庫》中有曾言述,一面二臂大威德金剛,根據不同的調伏對象應化相應的形象,以達調伏目的。

從唐代以來,日本人就大量收藏中國的繪畫和書法,尤其是很多宋元時代的作品,還在日本的公私收藏機構之中。而類似這樣沒有預展的拍賣會,一堆東西放在那裡,一件件當場拿出來,大家圍著看一眼就出價,全憑眼光和內心對價值的判斷。

在這種情況下,3680萬人民幣的價格,是金銅佛像在近年來的交易市場上逐漸受到新一代收藏家青睞的例證,但同時也揭示出國寶流失海外的境況之嚴重。

由於相對滯後的保護政策,以及尚待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大量出土文物在國內得不到專業鑒定與市場認可,被以工藝品的方式海量賤賣到海外。中國的民間收藏家時常要與文物走私與流失賽跑,趕在他們之前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

已故文史專家、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馮其庸先生,在歷史考古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因同樣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珍視,馮其庸與另外一位民間佛像藏家李巍結緣。李巍酷愛收藏和研究佛造像,致力於收藏與保護這些不為人知的國寶文物,以拯救與傳揚傳統文化。

2009年,國內收藏家李巍將自己珍藏多年的22尊明清佛造像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這批金銅佛造像,均為藏傳佛教造像,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頒賜給西藏佛教領袖的禮物,是中央政府民族政策的歷史見證。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民間捐贈之一。

當時,研究了一輩子紅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馮其庸先生說:「他(李巍)用他的全部力量幾十年如一日,保護了一大批舉世無雙、不可再得的漢藏金銅佛像,他對國家立下了大功,他對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立下了大功,今天他又把這批金銅佛像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更是立下了大功。」

不過,李巍也有遺憾,五年前因為資金短缺,沒能留下的三尊佛像,近兩年陸續現身巴黎展覽市場。當幾尊未能挽留住的佛像在國外展覽的消息傳出後,李巍懊惱不已,曾售賣其他佛像給李巍的策展人發信息表示:「這都是當時您沒留住的,現在現身巴黎了。」

明 鎏金銅獅吼觀音坐像

成交價:1570萬港元

自1993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興起,佛像開始現身拍場。尤其是經過近十餘年的培育和積累,佛像市場已經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和吸納能力的佛像收藏市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民間收藏步入了一個高速成長期,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各種收藏組織,如協會、學會、研究會、聯誼會等,從而衍生了探索搞好民間收藏組織這個新課題。

明 漆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成交價:52.5萬港元

我國的民間收藏群體主要由兩種人群構成,一種是企業家、商人或大佬大腕等。這些人本身財力雄厚,收藏的主要目的是資產配置,他們往往選擇開博物館的方式,或者純粹把玩以顯示身份。但是,他們是整個收藏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並持有大部分流失民間或者暫時不被認可的古代文物。

此外,占整個民間收藏群體90%以上的是普通群眾,他們的年收入一般不是很高,家庭經濟並不寬裕,大多靠著本人微薄的工資或家庭收入在進行收藏。整體來看,他們收藏的檔次不高,但其中也湧現了不少藏家高手。

而不管何種藏家,他們對佛像的興趣也包含對國寶流失海外的痛心及責任感。民間收藏實際上成為佛像迴流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屈全繩將軍曾褒獎民間藏家:「依法收藏文物與違法走私文物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較量。當一個愛國的收藏家,把他的收藏目的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目標之中時,他就會為之奉獻一切,包括人生不可重複的年華和只有一次的生命。」

馮其庸先生也對李巍惺惺相惜,稱讚他是一個對藏傳佛教藝術、佛教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保護。

只是可惜,整體落後的鑒賞水平正成為目前民間收藏發展的最大障礙。事實上,國內外對佛像的鑒定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是從歷史和文化發展特點、從當時工藝鍛造水平來做出一些評斷。

明 漆金銅藥王觀音菩薩坐像

成交價:370萬港元

佛教造像按其在佛國的視覺形象,不論漢傳佛像還是藏傳佛像,大致可分為如來相、菩薩相、天部諸神、憤怒神像等。以釋尊為主體,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徵,再配以站、坐、卧等姿勢。

古人以佛為至上之人。鍛造佛像用工、選材無所不用其極,金、銀、銅、鐵、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種質地,尤其是金銅佛像製作精美,配以瑪瑙、松石等寶石的鑲嵌更是點睛之筆。

我國存有的金銅佛像最晚也已可追溯至十六國時期。十六國造像活動文獻記載頗多,同時亦有實物為證,南朝佛教造像普遍形體瘦削,氣韻幽雅雋秀。

北魏至隋唐時期, 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也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聞名於世的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兩大石窟。

尤其是唐朝,佛像藝術的發展達到鼎盛,進入了藝術發展的真正成熟期,這個時期大量出現金銅佛像,面相豐滿而圓潤,軀體皆渾厚而圓潤,肌肉結實而富有張力,佛像頭部皆飾螺發,菩薩像大多頭戴髮髻冠,造像姿勢自然優美,莊重大方。

到了兩宋,佛像進一步貼近庶民的生活,呈現出高度寫實的特點。

明永樂 鎏金銅隨身藥師佛坐像

成交價:100萬港元

元、明、清三代,由於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和發展,漢式傳統造像已呈衰落趨勢,漢地傳統造像藝術在風格和造型上皆深受藏傳佛像藝術的影響,造像普遍流行的束腰形蓮花座、高肉髻等特徵明顯可見仿自藏式造像。

目前最受關注的佛像多為金銅佛像,尤其是明清兩代的金銅藏傳佛像。可分為宮廷造像與西藏本土造像,其中以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欽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的藝術與經濟價值為最高。

區別于海外藏家對隋唐之前早期佛像、漢地佛像的審美積澱,中國國內藏家大多熱衷於明清兩朝的宮廷佛造像,尤其是大明永樂與大清乾隆兩個時期的精美造像。

標誌性事件是2006年英國知名古董商朱勒斯·斯彼爾曼(Jules Speelman)在香港蘇富比釋出的一批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鎏金佛像精品,其中一尊「大明永樂年施」款的釋迦牟尼座像,更是以破億售價被中國廈門買家蔡銘超請回。

此後,內地的翰海、匡時、保利等知名拍賣行先後設立佛像藝術品專場,明清宮廷佛造像行情在中國拍賣市場一路走高。

清 鎏金銅彌勒佛像

成交價:12.5萬港元

前文所述收藏家李巍捐贈給國家博物館的佛像中,以「大明永樂年施」銅鎏金吉祥天母像、「大明永樂年施」銅鎏金無量壽佛像、明代銅鎏金橛金剛像為代表的這批佛造像,均具有很高的工藝水準,尤其前者是目前僅存世的兩件作品之一,堪稱稀世珍寶。

從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數據來看,佛像藝術品在2016年春拍中,成交額達到歷史新高,佛像收藏的市場表現力最為突出。

佛祖普度眾生,凡人以佛像為佛,藉此通達極樂世界。佛像和佛學本身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無形中更為佛像收藏加持。

清 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

成交價:25萬港元

事實上,自2004年以來,中國佛像的頂級精品一直都集中在中國境內。而在民間常年高價重金收回的佛造像的收藏家,投入甚至達到上億元。中國內地藏家也逐漸從追求藏傳佛像的精美工藝,轉向痴迷於佛像的歷史與文化,與海外藏家趨同。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最應該注意的一點是,收藏已經不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眾多具有真才實學的藏家正在成為一股新的力量。

清 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

成交價:25萬港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古人最奢侈的杯子,精緻得超乎你想像!
古錢幣珍品 大清銅幣 戶部 一組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