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盛行「鬥茶」,宋徽宗是此中高手,范仲淹一首鬥茶詩名傳千古

宋代盛行「鬥茶」,宋徽宗是此中高手,范仲淹一首鬥茶詩名傳千古

飲茶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是經過了盛唐的發展,到宋代時,茶已經深入到每一個宋人的生活當中。王安石在《議茶法》中這樣說過:「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宋代飲茶之風如此盛行,宋代又是一個文人士大夫們最放鬆的朝代,因而,在這些文人們的生活當中,又因飲茶而產生了一種「鬥茶」的風尚。

所謂「鬥茶」,就是人們聚在一起評審茶葉質量和比試茶藝高低的一種茶事活動。這種活動是在唐代「煎茶」飲法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具有比較濃厚的審美情趣,它一經產生便成為士大夫們階層中一種比較文雅的社交活動。

宋徽宗畫作《文會圖》

據文獻記載,鬥茶最初流行於建州(今福建建陽),此後才逐漸向全國各地擴展,並從民間流入宮廷之中。

據北宋名臣蔡襄的《茶錄·點茶》記載:「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鬥茶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三嗅」,即在鬥茶前先對茶品進行嗅香、嘗味、鑒色,觀看其色香味形。這一活動大多在清晨進行,因為宋人認為那時人的嗅覺、味覺最靈敏。如蘇轍在《夢中謝和老惠茶》中云:「晨興已覺三嗅多。」

鬥茶使用的茶品,自然是各自挑選的優質品種,而鬥茶時所選用的水,也很有講究,宋人江鄰幾所撰寫的《江鄰幾雜誌》記載了這樣一個鬥茶故事:

蘇軾和蔡君謨(蔡襄)鬥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這就說明選擇優質的水在鬥茶中葉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盛行的鬥茶活動中,也湧現出許多名家高手,宋徽宗趙佶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宋徽宗除了不適合當皇帝,他諸事皆能,他不僅詩、書、畫皆優秀,就是茶藝也有很高的水平。

宋徽宗還專門作了一本《茶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年),故該書又被稱之為《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即使在當代,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仍可以說是有關茶的知識入門之作。

據蔡京《延福宮曲宴記》載:「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傾,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由此可見,宋徽宗的點茶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宋代文人對當時社會盛行的鬥茶風尚有許多的詩文描述,其中,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長詩堪稱是傳頌千古的名作,該詩和唐代盧仝的名作《七碗茶歌》可謂是茶類詩作中的雙壁。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 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葯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章岷,北宋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後徙鎮江(今屬江蘇)。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初任兩浙轉運使,後知蘇州,官終光祿卿。從事:官名,州郡長官的僚屬。

在范仲淹此詩中,茶不僅可清心醒酒,亦可為屈原招魂;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齊不採薇之食也要吃茶。

在這場高雅的鬥茶賽中,我們看到水美、茶美、器美、藝美、境美,直至味美,入眼處,鬥茶場面無處不美。

即使盧仝在世,他能不高歌嗎?茶聖陸羽看到大概也要把這種活動記載到《茶經》里。

讀了范仲淹此詩,我們也能體會到宋人在鬥茶、飲茶後,產生的那種飄然成仙,乘風欲歸去的感覺吧?

本文參考自:《宋代風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大秦帝國滅亡之因:非秦之暴政,非農民起義,而是亡在這一人之手
秦始皇陵的修陵人多達72萬,他們來自哪裡?又都去了哪裡?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