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在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鄯闡侯高升泰雖然只是一個配角,但是顯得非常出彩——首先,他的外貌氣度非凡,是『一個寬袍大袖的中年男子,三綹長須,形貌高雅,雙手持著一枝鐵笛』;其次,以武功而言,他能夠『以上乘內力,燙得鐵笛如同剛從熔爐中取出來一般』,四大惡人中排名第二的葉二娘只與高升泰交手一個回合,便感嘆『閣下武功好生了得,想不到小小大理,竟有這樣的高人』,大致而論,高升泰在《天龍八部》中的設定武功略高於葉二娘、南海鱷神,略低於段正淳、段正明,武功加上身份,像無量劍掌門左子穆這樣的小角色要恭恭敬敬地叫一聲『高君侯』。

之後高升泰被葉二娘偷襲打傷督脈,段正淳更耗損內力為他療傷,高升泰也以親熱的『淳哥』稱呼段正淳,總之,在《天龍八部》中,高升泰是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的好兄弟,也是大理國赤膽忠心的忠臣。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天龍八部》中,高升泰是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的好兄弟,也是大理國赤膽忠心的忠臣。

歷史上真實的高升泰與《天龍八部》中的高君侯不同,身為國相的他是大理國著名的權臣,權傾一時,尊貴煊赫,段正明、段正淳只是傀儡,後來還當了一陣子大理國的皇帝。於是,我們在網上能夠看到《真實歷史中的竊國大盜權奸!卻被金庸描繪成忠臣,誤導世人54年》、《歷史上段譽僅是個傀儡皇帝,大權其實掌握在天龍八部一個醬油手中》 這樣一些文章,大有釐清真相,正本清源的意思。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高升泰卡通人物形象。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大理國畫像,可能表現的是大理國國君。

金庸先生為什麼把高升泰描寫成一個正面人物的原因,他本人沒有表述過,我們只好猜測,或許大理國只是《天龍八部》故事框架中的一個板塊,不方便平添太多的枝蔓細節。

有人認為,在金庸先生描寫高升泰的字裡行間,特別是第1版、第3版的描寫中,『此人也頗具野心,非屬善類』,比如,『葉二娘駕臨敝境,幸會,幸會。大理國該當一盡地主之誼才是』,大理乃段氏之大理,高升泰作為外姓侯爵,卻毫不客氣的作為主人,盡起地主之誼來了;『突然出其不意的給葉二娘來一下狠的,以報前日背上那一掌之仇。看來似乎輕描淡寫,隨意揮灑,實則這一招在他心中已盤算了無數遍,實是畢生功力之所聚,已然出盡全力』,是睚眥必報、心機深沉;『他輔佐段氏兄弟,一直留心朝廷宮中及鎮南王府中事務,驀地里想起了那人的外號和姓氏,心道:「必定是他!」』,是對鎮南王府中的一個賬房先生尚且了如指掌,況「朝廷宮中」乎;在舊版中,更有保定帝打算讓段譽和高升泰的女兒高湄結親,段正淳卻不願意,各方在朝堂之上言辭冠冕堂皇,暗中卻大鬥心眼的橋段。

這些判斷多少有一些道理,但也多少有一些疑人偷斧、過度解讀的成分。不過,確實也有這樣的可能——在金庸先生的原始設想中,天龍八部寫的是『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後來筆底龍蛇、行雲流水,故事便由大理一國擴展開來,變得十分豐富,一個也許和高升泰有關的大理國暗流涌動的故事,就不再出現了——當然,也確實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高升泰不那麼重要,畢竟,在第2版中高升泰根本沒有出現,一個作者預想中的反面人物不太可能寫丟了吧?

《滇史》的作者、明朝時候在雲南臨元道處作幕客的浙江文人諸葛元聲曾經這麼評價高升泰:


倘在中土,難逃赤族之誅。(如果在中原,難以逃過被滅族的誅戮。)

不但在當時(宋代)、明代,即使在現在,從上述《真實歷史中的竊國大盜權奸!卻被金庸描繪成忠臣,誤導世人54年》、《歷史上段譽僅是個傀儡皇帝,大權其實掌握在天龍八部一個醬油手中》等文章可以反映出,高升泰的所作所為,都使得他難逃『竊國大盜』、『權奸』的惡名,人們很難理解,一個架空皇帝自己專權的國相,不是一個王莽、董卓或曹操式的人物,換言之,不是一個奸臣。

殿堂之上學術化的觀點如此,民間的觀念更是如此,以京劇《二進宮》(秦腔、晉劇有《忠保國》,粵劇有《徐楊三奏》等)為例,覬覦皇位的國丈李良的下場必須是被斬殺,即使他其實未遂,從這個角度,不但擅權,還當了2年皇帝的高升泰是何許樣人,似乎沒有疑問。

然而,高升泰真的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臣嗎?

從段思平建立大理國開始,甚至包括之前的建國曆程中,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反抗蜀漢統治的南中大姓高定的高氏家族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高氏家族主要代表高方聽聞段思平被大義寧國主追殺因而躲藏在巴甸的消息後,立即派人迎接,段思平遂前往高氏駐地善巨(今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高方不但收留了亡命的段思平,還建議段思平利用自己的姻親關係聯合滇東三十七部,於是段思平立即派人前往滇東說服三十七部,得到了三十七部的支持後,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舉行起義,攻破太和城(今雲南省大理市城北),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市)為都城。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段思平遊戲人物形象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段思平亡命期間,因為高方和段思平關係密切,遂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

史載,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大行分封,其實,這所謂的分封主要還是對包括高氏家族在內的原南詔後期的五大貴族政治勢力(本為六大貴族政治勢力,但其中的鄭氏在大長和國滅亡時候已經滅族)董氏、楊氏、趙氏、高氏和段氏本身封建權利的再次確認,換句話說,大理段氏雖然是君主,但是實際上是大理各大封建貴族集團光榮的和解與妥協的產物,更多意義上是一個盟主而不是中原王朝這樣的專制帝王。

正是因為大理國存在著這樣的憲制結構和政治模式,高升泰擔任國相掌握權力與王莽曹操完全不同,他當上皇帝也只是在這個框架內的角色調整,和劉裕楊堅也完全不同,在這個意義上,才會出現段正明『自願』把帝位禪讓給高升泰的過程中沒有一個段氏皇族成員流血,在高升泰之子高泰明將王位還於段氏(段正淳)之後,段氏也絕沒有對高氏家族秋後算賬。

是忠是奸費思量: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

歷史上真實的段正淳當過大理國的皇帝,並非未即位就身亡。

事實上,『高氏還國』之後,高氏家族世代為相,與段氏家族相始終(明代被流放雲南的楊慎曾說:段氏高氏,君臣始終),在這種『政由高氏,祭由段氏』的政治格局下,段氏作為大理國國家的象徵,而高氏作為實際的政治運作者,像極了日本的幕府統治,直到蒙古攻滅大理的時候,最後一個大理國國相高祥殉國,段氏末代皇帝卻被蒙古人優待,本身也說明了每一個角色都迎接了他註定的命運。

基於以上的陳述,我們不難發現,糾纏於高升泰是忠是奸是被固有的認知所局限,從本質上探討高升泰及其家族在大理國的身份、地位和政治光譜並進而分析大理國的憲制結構和政治模式,才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賜死還是自然死亡:陳寅恪先生祖父陳寶箴結局究竟怎樣?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