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入關,民風彪悍之北方抵抗少,柔弱之南方則抗爭激烈

清軍入關,民風彪悍之北方抵抗少,柔弱之南方則抗爭激烈

最近有網友提問:1644年9月,滿清順治皇帝從盛京遷都北京,祭祀天壇,昭告天下,宣布繼承大明衣缽,建立起對中原之統治。作為少數民族,滿清在統一全國過程中非常殘忍,暴力性十足,各地抗爭運動風起雲湧。不過,民風彪悍之北方少有抵抗,除姜瓖在山西大同被逼起義外,中原各地很平靜;南方人民一向以柔弱著稱,為何抗爭卻相當激烈,揚州、嘉定、紹興、鎮江、福州、肇慶、桂林等地義軍眾多,可謂是遍地開花,這是為何呢?

確實,縱觀清朝入關到最終剿滅南明永曆政權這幾十年間,北方起來反抗清軍的不多,而南方則相當激烈,甚至還一度有北伐之趨勢,可惜因內部矛盾眾多,北伐屢屢失敗,實乃可惜。筆者認為,清軍入關,北方抵抗少,南方抵抗多且義軍規模大,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清軍宣傳政策得當,北方過早歸附;北方平定後,清朝侵略本質暴露,南奮起反抗

1644年4月,北京守軍開放城門,迎接李自成大軍入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宣告明朝在全國範圍之統治結束。但是,李自成不是做大事的料,目光短淺,手腕也不行,其臭名昭著的「追贓助餉」政策激起士大夫強烈不滿,又因其縱容士兵燒殺搶掠,北方民眾對「闖軍」深惡痛絕。此時,范文程向多爾袞提出建議:「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百姓也,今所誅者惟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師律素嚴,必不汝害。」一改往日掠奪之政策,而是打著「為明復仇」之旗號絞殺李自成,贏得民心,北方居民自然抵抗不多。

在「為明復仇」之旗幟下,清軍進入中原之阻力相當小,李自成殘餘勢力在懷慶與潼關兩次戰役中被輕鬆搞定,原歸順李自成之明軍將領紛紛改換門庭,堪願為清朝效犬馬之勞,北方很快便被滿清收入囊中。北方平定後,滿清暴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直接進軍江南,絞殺南明政權,將「為明復仇」之旗幟拋棄。此外,清軍在江南十分殘忍,遇到激烈抵抗時,往往採取屠殺政策,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百萬居民命喪屠刀之下;效忠明朝之士大夫,明宗室成員也被清軍大量殺害。如此一來,南方為了保全自己,為了免遭屠戮,自然強烈抵抗。

其二、北方居民深受明軍侵擾,對明朝感情不深;南方相對穩定,對明朝有感情

明朝末年,天下混亂不堪,內部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縱橫中原各地,關外東北則是滿清虎視眈眈,並不時越過長城入關劫掠,搞得明軍焦頭爛額。為此,崇禎連年徵兵,連年徵收「練餉」、「剿餉」、「遼餉」,人民賦役負擔相當沉重,苦不堪言。當時,明朝政權幾乎被江南士大夫控制,在文官集團的壓力下,崇禎皇帝無法向江南工商業階層徵收更多稅,於是便將沉重之賦役負擔轉嫁給北方人民。北方本就經濟落後(農業為主),又適逢「小冰期」,農業收成不好,現在朝廷還加重盤剝,民眾對明朝失望至極。

南方則不一樣,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基本都是在中原(北方)地區作戰,江南則少受兵災,相對安定。「隆慶開關」以來,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江南地區,當地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此外,南方文化發達,科舉進士者多為江南才子,朝廷文官集團,南方佔有大半。為此,魏忠賢死後,崇禎幾乎無法再向江南地區徵收更多稅款,即使是在北京即將淪陷時,崇禎也只能求著官員們「捐錢」,而不是直接強迫「給錢」。所以,明朝後期,南方工商業享受之權益相當多,他們自然認可大明。為維護既得利益,他們自然反擊滿清。

其三、北方早年被清軍擄掠過多,人口銳減,難以組織大規模抵抗;南方則少受兵災,且南明政權尚在,可以組織抵抗

清朝宣傳政策得當,北方民眾怨恨明朝,自然是抵抗微弱的重要原因,這一點無可否認,但若說北方就沒有忠於明朝之力量也說不過去,他們沒有反抗更加不可能。但是,即使北方想頑強抵抗,也沒這本錢,因為北方人口太少,幾乎無法阻止像樣的抵抗。崇禎年間,大將盧象升北上督師時,曾說道;「赤地千里,田無民耕種」,北方遍地荒野,人煙稀少。其中之原因,除了李闖之亂,主要就是清軍屢次趁著明軍剿殺義軍之良機入關劫掠,擄掠大量人口、牲畜、財產,將北方漢人擄去東北,並編入八旗,作為滿清之一員。因此,從感情上來說,部分北方人已經將自己視為清朝之人,抵抗自然不多。

南方則不一樣,李闖之亂、滿清入關劫掠幾乎都是在北方,淮河、長江以南之地則基本保持平靜,很少受到兵災,算是一片樂土。況且,南宋以來,江南就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所在,擁有巨大之人力、物力、財力,可以阻止大規模抵抗,這是實力使然。此外,崇禎雖然自縊而亡,但明朝在南方一帶實力猶存,南京還有一套完善的行政機構(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留都,機構健全),可以組織軍民抵抗清軍。後來,李自成、張獻忠余部意識到滿清才是最危險之敵人,於是轉而與南明政權合作,一起反擊滿清,李定國、孫可望便是其中之代表。

其四、崇禎沒有遷都,留京北方士大夫多為清朝效力;南方士大夫理學思想濃厚對清朝「外夷」入侵不滿,且有抗擊「外夷」之傳統。

1644年3月,李自成大順軍進逼北京,威脅大明安全,崇禎想要遷都南京,暫時躲避「闖軍」鋒芒。但是,明朝文官集團在此問題上沒明確表態,誰也不想承擔「遷都」南京這黑鍋,崇禎未能離開,北方官僚亦是如此。所以,明朝滅亡之後,北方官僚基本全投靠李自成,後則投靠滿清,保住了自己的權力。雖說這幫文官平時大談忠君愛國,捨身為君,一副大義凜然之模樣,可清朝給予他們高官厚祿,在「糖衣炮彈」面前,這幫文官基本為滿清效力,壓根沒想過要「反清復明」。沒有官僚士大夫組織,北方義軍很難玩得轉,規模自然也不大。

南方則不一樣,江南基本保持穩定,官僚士大夫之利益並未受損,在清朝大力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等六項「弊政」之背景下,為了維護利益,以及傳統儒家精神,他們奮起抗爭。南宋以來,理學成為社會主流,士大夫心中之「夷夏」觀念濃厚,對滿清此種野蠻「建夷」之入侵,他們十分痛恨,將其視為「胡虜」,是華夏征討之對象。此外,南方士人有抵抗外夷入侵之優良傳統,如南宋時期的抗元英雄孟珙、余玠、李庭芝、陸秀夫、張世傑,等等。可以說,南方抗清既有濃厚之傳統,又有現實之利益考慮,故而想當激烈。

綜上所述,清軍入關後,由於政策宣傳得當,且中原人口稀少,所以北方反清鬥爭不是很激烈。南方則不一樣,既有抗擊外夷「侵略」之傳統,又有現實之利益考慮,所以抗爭相當激烈,這與柔弱之文化風氣關係不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楊秀清囂張跋扈,威脅杖責洪秀全,為何不敢杖責石達開?
悲歌悍將黃老虎:連連擊敗左宗棠愛將,後被槍炮打死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