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32年北京滿族的一次家祭

1932年北京滿族的一次家祭

1932年夏的北平滿族家祭*

作者:崔發明 孫慧玲

歐洲當代著名民族學、東方學家,義大利威尼斯大學教授D·施達禮博士,多年來致力於亞洲東方學的翻譯與研究工作。特別是他對中國五千年古老而浩瀚的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鐘愛與崇仰情感。近些年,D·施達禮教授多次來中國訪問,同我國從事清史研究和民族學、民俗學、薩滿教學研究學者有著密切的友好往來與學術合作關係。他精通滿文,九十年代以來,除向歐洲和世界熱心介紹中國北方民族學、民俗學、薩滿教學等方面的研究信息與成果外,並且在義大利由他組織和主編專輯,以英、德等國文字系統出版了有關中國錫伯族、滿族等民族文化調查實錄、薩滿神諭、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專論等等,已經在世界各地產生很大影響,引起各國學者的讚譽與關注。僅從1992年至1998年,已連續出版六輯,彙集了除他本人的研究專著外,還有俄羅斯、德國等一些東方學研究的學者論文,涉獵內容豐富,其中包括錫伯族新發掘的薩滿神諭、早期存藏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庫的我國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滿族舒舒覺羅氏珍貴的薩滿手抄神諭、黑水女真人創世神話《天宮大戰》以及滿族薩滿教古代星圖等,對於推動國際間學術合作與交流,以及使國外更全面了解中國民族學、薩滿教學研究的發展與現狀,推動與促進國際間學術合作與交流,做出了可敬的貢獻。今年秋,我們收到D·施達禮教授主編出版的第六輯專刊,集中介紹了他在瑞典獲得的中國1932年辛亥革命不久,北平滿族舉辦的薩滿家祭的一批珍貴圖片和當時攝影者的說明,彌足珍貴。它是研究滿族薩滿教國內難以尋覓到的好材料。現將本輯前言節選後翻譯附後(孫慧珍譯),供參閱。

在1996年一項由國家人類學博物館和斯文艾丁皇家科學院共同發起的研究活動中,我意外地發現了1932年在北京進行的薩滿教研究的全部圖文資料。布瑞黑爾德是1932年斯文艾丁探險隊成員之一。在1955年她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當時拍攝這些照片時的情況。二戰期間,照片中的一些祭祀用品,被運到柏林。在此期間,這些照片遺失了。

由蒙泰爾發現的這些在以前研究中被忽視或從未被人找到的資料,與以前遺失的資料非常相似。它們將對薩滿教研究起重要作用。我深深感謝學會的幫助。他們對我的研究工作給予支持,並准許我發表這些成果。特別要感謝亞洲文化收藏會會長瓦爾庫斯特博士以及國家人類學博物館圖片管理員特訥門女士。下文便是當時探險隊負責人的原文介紹:

1932年夏,在北平的滿族人家的院子里,舉辦了一次滿人家族傳統的祖先祭祀。這次祭祀是應布瑞黑爾德和蒙泰爾兩位學者的請求而舉行的。這兩位著名學者都是哥森堡人類學博物館的成員。我最初同斯文艾丁和亞洲探險隊的接觸,是在1928年7月,通過維蘭特教授的介紹,我應邀與該隊領導晤面。當時,將人類學的研究,納入此次探險隊的計劃之內業已確定。我是以人類學研究負責人的身份出現的。我從前並沒從事過亞洲調查的經驗,也沒有做過任何歐洲以外的考察。這次旅行非常有趣。但因為沒有關於人類學研究的足夠資金而被迫終止。1929年夏,斯文艾丁回到瑞典。這時資金問題由於班德克斯先生的捐助而解決了。當時要做的事,就是將人們強烈要求的兩座喇嘛教佛塔,運回斯德哥爾摩和芝加哥。在海倫斯德——克瑞斯特森來到斯德哥爾摩之前,報上已經有了許多關於我的報導。但那時我對參加探險隊並沒抱有多大期望,儘管我已被提名加入探險隊。因當時形勢很明顯,瑞典斯德哥爾摩人類學博物館主席林德伯姆將負責這項工作。

在探險隊即將出發,開始它在遠東這項全新工作的前一個星期中的一天,我正坐在哥森堡博物館書房裡,接到了一個長途電話。有人在電話中問我:「您願意到中國去嗎?」讓我立即做出回答並不難,因為我很願意到一個神奇的國家鍛煉一下,同時也能為自己將來的研究搜集一些資料。另外,眾所周知,做為一個人類學家,應該時時接觸一些不同宗教或信仰的人群,以便獲得自己研究的正確角度。接到電話幾分鐘之內,我知道林德伯姆教授因病不能參加探險隊,負責這項工作的任務擺在了我的面前。我毫未猶豫、萬分驚喜地做出了答覆。經過一個禮拜令人興奮的準備工作,我們離開了斯德哥爾摩,奔向非常遙遠的目的地——北京。

兩個星期的火車旅行十分單調,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息和整理思路的機會。事到如今,我還不十分明白,當時為什麼自己毫不猶疑地便接受了這項自己毫無準備卻註定屬於我的工作,既然答應,就不容反悔,別無選擇,只有到中國看個究競。探險隊總部在北京,在那裡西方學者與當地研究者一起通力合作。正巧,1932年夏天,當地一家滿人,按傳統舉行了對祖先神靈的祭祀。這給瑞典學者提供了一次拍攝薩滿祭祀全過程的機會。同時,也為滿人提供了他們對祖先進行膜拜的一次難得的最後機會。因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人祭祀等一系列相關祭禮都被禁止。政府宣判薩滿教這種古老的世界觀已是歷史錯誤,一些廟宇、祭祀物品及神壇等均被損壞、遺失,或遺忘在角落裡了。正因這種禁令,所以相關的人都願意違犯一下禁令,進行一次難得的文化展示。本次滿人祭禮的組織者與參與者是北京郊區的滿姓金家、何家、趙家。

*《北方民族》1999年第4期,原題為《學術交流短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略說大清》第十九回用強攻葉赫城破
北京諺語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牆,肅王府的銀子用斗量什麼意思?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