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經典的一場戰役,創中國先河,奠定中國最重要的的一個帝國

中國最經典的一場戰役,創中國先河,奠定中國最重要的的一個帝國

要說中國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能夠看到各種先進的哲學思想,還有層出不窮的有才能的文官武將,所出的牛人之多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的,在戰國時期「士文化」的靈活,以及能夠「自由」的各為其主,很像現在給Boss打工的狀態,如果遇見賞識自己的人,在哪發揮餘熱都可以。這就造就了戰國時期人才濟濟的現象。

戰國七雄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這一段歷史預示著分分合合的天下慢慢要往一起凝聚,而秦國最終從這多年的土地兼并戰爭中笑到了最後,我們可以看到秦國稱霸的根本原因,在多年邊疆的建設中,默默的走上強國之路,直到國力十分強盛之時才與其他六雄爭霸,應該說秦國相當有心機啊。而最後奠定秦國稱霸的一場戰爭就是長平之戰。

雖然長平之戰後秦國沒有立即統一中國,但是長平之戰的威力給戰國諸國敲響了喪鐘,而長平之戰的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它是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還在於這場戰爭之中幾乎包括了戰國時期最有才能的一群人的終極對決,這是劃時代的景象,能看到這麼多優秀的人在同一時代已屬不易,長平之戰卻囊括了廉頗、白起、范雎等一流人才。

戰國末年,秦國妄圖稱霸,在前270年的時候曾經攻打過趙國,然而趙國當時有名將趙奢也就是趙括之父領軍抵抗秦國,秦國敗北,不過秦國後來得到一人才即范雎,隨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范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原本是魏國人,由於被須賈嫉妒迫害投靠了秦國,他提出讓秦國遠交近攻,先打魏國,然後再對付韓國。結果韓國被秦國攔腰截斷。

眼看要亡國的韓桓惠王想跟秦朝妥協以求生路,於是願意交出上黨地區給秦國,秦國很高興,可是卻出了岔子,原來上黨的郡守馮亭心有不甘,不願意向秦朝稱臣,本該投降秦國的他跑到趙國去了。馮亭派人跟趙孝成王說只要趙國出兵幫上黨,自己就帶著城池歸附。

趙孝成王動心了,不顧趙豹的勸阻接了這個燙手山芋,不過這只是趙王第一次犯錯。接收了上黨之後,秦國不願意了。前261年秦國軍隊奪取了韓國的緱氏和綸氏,第二年秦昭王命王齕佔領了上黨。上黨到了手裡秦國沒有停止進攻,直接向趙國的方向奔去。趙國這邊是大將廉頗鎮守長平,我們知道廉頗是通過《將相和》的故事。

不過廉頗在當年六月被秦兵打退,尉城和故谷城皆丟。廉頗退到有利地形修建壁壘,閉城不出,而秦軍屢攻不下。雖然廉頗非常被動,而且按兵不出,這並不代表廉頗無計可施,他其實久經沙場,處於劣勢的廉頗要以守城拖垮秦軍,之後再找機會進攻。然而趙孝成王卻不懂廉頗的苦心,不滿軍隊不應戰。

但是另一方面趙王又在進攻和求和之間左右搖擺,他再一次沒聽勸諫決定去秦國求和。秦國利用趙國的求和大做文章,使得其他國家都以為趙國和秦國結盟而再不肯幫助趙國,趙國的境況非常孤立。不過秦國還有計謀,把氣急敗壞的趙王玩得團團轉。秦國散播了「不怕廉頗怕趙括」的謠言。

秦國知道趙王早就不滿廉頗,就以此動搖趙王換將的決心。結果趙王真的中計,做了戰爭中最忌諱的事--中途換將,把廉頗換成了趙括。這就是紙上談兵的由來,其實趙括這個人畢竟為名將侄子,還是非常有才能的,從小就熟讀兵書,人很聰明,但是就是欠缺了戰爭的經驗,連白起最後都說其實趙括仗打得不賴,只不過是遇見經驗豐富的白起了。

趙括的母親和丞相藺相如勸諫過趙王不可換將,但趙王不聽。趙括帶著20萬大軍主動進攻秦軍,不過趙括以為對壘的是秦將王齕,而秦國其實也暗中「換將」,白起成了主將。白起起初命軍隊佯裝潰敗,趙括沒有懷疑追到了秦國營壘。見趙括上鉤白起派出了25000人出其不意截斷趙軍後路,然後再派5000騎兵將趙軍一分為二,各個擊破,再截斷糧道。

趙軍只得原地修營壘防守,斷水斷糧的趙軍最後餓的互相殘殺,吃起了人肉,趙括突襲了多次都失敗了,最後死在秦軍的箭下。然而秦軍並沒有放過投降的趙軍,而是將他們全部殺掉埋掉,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共殺掉45萬趙國士兵。長平之戰後,秦本可以繼續滅趙,結果因為秦國將相不和作罷,趙國再無力抗秦,奠定秦一統大局。秦,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帝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一個難以相信的夢,讓中國國力直接縮水一半,幾十年後才緩慢恢復
六十七歲當選,結交俄國重視中國,剛被趕走,國家就丟了大片土地

TAG:歷史古文化 |